白璧三獻
成語拼音
- bái bì sān xiàn
白璧三獻成語解釋
- 楚人和氏得玉璞,兩獻楚王,兩遭刖足。第三次王使治璞,得白玉,琢以爲璧,世稱“和氏璧”。比喻不識良材或懷才不遇。
典故出處
- 見《韓非子·和氏》。
成語典故
- 春秋時期,楚國珠寶匠卞和從山中發現一塊璞玉原料,興高采烈跑到宮裏去進獻給楚厲王,楚厲王認爲這根本就是石頭,就命人砍了他的左腳;進獻給楚武王,楚武王也同樣砍了他的右腳。只有楚文王識貨,命人加工成爲有名的和氏璧。
成語造句
- 他多次嘗試向不同的人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,猶如白璧三獻,卻始終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機會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名叫卞和的人。
卞和生活在一個小山村,他平日裏就喜歡在山間漫步,對各種石頭有着獨特的興趣和敏銳的觀察力。有一次,他在山中偶然發現了一塊璞玉,他一眼就看出了這塊璞玉的與衆不同,它質地溫潤,隱隱透出不凡的氣息。
卞和滿心歡喜地帶着這塊璞玉去獻給當時的國王。然而,國王身邊的玉工卻不識貨,認爲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,國王大怒,認爲卞和是故意欺騙他,便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。
儘管遭遇瞭如此不公的待遇,但卞和堅信自己手中的璞玉是絕世珍寶。多年後,新的國王繼位,卞和又一次懷揣着璞玉去進獻。可這一次,依然是相同的結果,玉工還是將其認作普通石頭,國王一怒之下又砍去了卞和的右腳。
卞和失去了雙腳,卻依然沒有放棄。他抱着璞玉在荊山下日夜哭泣,淚水都哭幹了,眼中流出了血水。他的遭遇和堅持最終引起了人們的注意,消息傳到了新國王的耳中。
這位國王被卞和的執着所打動,他決定親自讓人來查看這塊璞玉。當璞玉被剖開,果然如卞和所堅信的那樣,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。國王爲了表彰卞和的忠誠和堅持,將這塊美玉命名爲“和氏璧”。
卞和歷經磨難,終於讓這塊美玉得以展現其真正的價值,他的“白璧三獻”雖然過程充滿了曲折和痛苦,但也正因爲如此,才讓和氏璧的故事更加傳奇,成爲了歷史長河中璀璨的一筆。
在歷史的記載中,和氏璧成爲了權力和財富的象徵,引發了無數的爭奪和故事。而卞和,他的執着和信念,也被後人銘記和敬仰。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堅持和對真理的追求,他的故事激勵着每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,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和努力,總有一天,如同那被隱藏的美玉一樣,會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。
“白璧三獻”這個成語,就是從卞和的故事中演變而來,它代表着即使遭遇多次挫折和拒絕,仍然堅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,直到最終成功的精神。這種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閃耀,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勇往直前,去追尋自己心中的那塊“白璧”。
白璧三獻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