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來有往
成語拼音
- yǒu lái yǒu wǎng
有來有往成語解釋
- 指對等行動。所指因文而異。
典故出處
- 陶行知《怎樣做小先生》十一你既虛心的請教他,他也會虛心的請教你。最好的教育是有來有往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朋友之間相處,應該互相幫助、互相關心,這樣才能做到有來有往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戰國時期,諸侯紛爭,局勢變幻莫測。其中,有兩個諸侯國,鄭與晉,它們之間的關係複雜且微妙。
起初,鄭國爲了在這亂世中尋求安穩,主動向晉國示好,送去了豐厚的禮物和真誠的盟誓。晉國欣然接受,兩國的關係看似親密無間。
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晉國的胃口越來越大。他們開始頻繁地向鄭國索要更多的財物和人力,鄭國不堪重負。但出於對晉國強大實力的畏懼,鄭國只能一次次地滿足晉國的要求。
終於,鄭國國內怨聲載道,大臣們紛紛進諫,主張不再對晉國一味地遷就。鄭國的國君經過深思熟慮,決定改變這種單方面付出的局面。
當晉國再次派人來索取時,鄭國國君堅定地拒絕了,並派遣使者前往晉國,義正言辭地闡述了鄭國的立場。使者說道:“長久以來,我們鄭國對晉國真心相待,有求必應。但如今,我們已力不從心,無法再滿足晉國無休止的需求。兩國之間的交往,應當是有來有往,相互尊重,而非一方對另一方的肆意索取。”
晉國國君聽聞此言,大爲震怒,欲出兵攻打鄭國。但晉國的大臣們卻紛紛勸諫,認爲鄭國此番言論雖強硬,卻也在情理之中。長久以來,晉國確實只知索取,未曾給予鄭國相應的回報。若因此而興兵,恐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警惕,於晉國不利。
晉國國君冷靜下來後,反思了過往的行爲,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。他派遣使者前往鄭國,表達了歉意,並承諾今後兩國之間的交往將遵循有來有往的原則,相互支持,共同發展。
從此,鄭晉兩國重新建立了平等、友好的關係,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裏,彼此守望相助,成爲了一段佳話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無論是國與國之間,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都應該遵循有來有往的原則,只有這樣,關係才能長久、穩定且和諧。
有來有往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