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水迭橋

成語拼音

yù shuǐ dié qiáo

遇水迭橋成語解釋

遇水阻攔,就架橋通過。形容不怕阻力,奮勇前進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時,他總能靈活應對,彷彿有一種神奇的能力,能夠做到遇水迭橋,順利解決問題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趙括的年輕人,他出生於一個將門之家,自幼熟讀兵書,談論起軍事戰略來滔滔不絕,就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也難不倒他。周圍的人都對趙括的軍事才能讚不絕口,認爲他將來必定能夠成爲一代名將。 然而,趙奢卻深知兒子的問題所在。他曾憂心忡忡地對妻子說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趙不將括即已,若必將之,破趙軍者必括也。”意思是戰爭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,可趙括卻把它說得輕而易舉。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爲將也就罷了,要是真用了他,使趙國兵敗的一定就是他。 後來,秦國進攻趙國,廉頗奉命抵禦秦軍。廉頗深知秦軍遠道而來,急於速戰速決,於是採取了以守爲攻的策略,堅壁不出。秦軍久攻不下,糧草供應逐漸困難,士氣也開始低落。 秦國見狀,便派人到趙國散佈謠言,說秦軍最怕的是趙括爲將。趙王本來就對廉頗的堅守戰略不滿,聽到這些謠言後,立刻決定用趙括取代廉頗。 趙括上任後,一改廉頗的防守策略,主動出擊。他根本不瞭解秦軍的真實情況,只是按照自己從兵書中所學的理論來指揮作戰。 秦軍將領白起佯裝敗退,誘敵深入。趙括不知是計,率領趙軍一路追擊,進入了秦軍的埋伏圈。當趙括髮現中計,想要撤退時,卻發現秦軍已經截斷了他們的退路,並且包圍了他們。 趙軍被困多日,糧草斷絕,士兵們飢餓疲憊,士氣低落。趙括雖然多次組織突圍,但都以失敗告終。最終,趙括在突圍中被秦軍射死,四十多萬趙軍全軍覆沒。 這場戰役,讓趙國元氣大傷,從此一蹶不振。而趙括,這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年輕人,不僅斷送了自己的性命,也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。 從這個故事中,我們可以明白,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,不能像趙括那樣只是空談理論,而應該像廉頗和白起那樣,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,遇水迭橋,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。只有這樣,才能在複雜的環境中取得成功,避免重蹈趙括的覆轍。

遇水迭橋-成語圖片

遇水迭橋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