刖趾適屨
成語拼音
- yuè zhǐ shì jù
刖趾適屨成語解釋
- 因爲鞋小腳大,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。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,生搬硬套。
典故出處
- 《三國志·魏書·明帝紀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刖趾適屨,刻肌傷骨,反更稱說,自以爲能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買鞋子的時候不去關注合不合腳,只追求樣式,這簡直就是刖趾適屨,最終只會讓自己難受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衛國。衛國的國君是一個非常固執己見、剛愎自用的人。
在衛國,有一位手藝精湛的鞋匠,他製作的鞋子精美舒適,深受人們的喜愛。一天,有一個人來到鞋匠的店鋪,他的腳趾受了傷,被砍掉了一部分。這個人希望鞋匠能爲他製作一雙特別合腳的鞋子。
鞋匠仔細地量了這個人的腳的尺寸,然後用心地開始製作鞋子。然而,當鞋子做好後,那個人試穿時卻發現鞋子非常擠腳,根本無法行走。他感到十分生氣,指責鞋匠手藝不精。
鞋匠感到很委屈,他說:“我是按照您腳的尺寸做的呀,怎麼會不合腳呢?”
這個人卻堅持認爲是鞋匠的過錯。
這件事情傳到了衛國國君的耳中,國君竟然說:“既然這個人的腳趾受傷了,那就把他的腳再砍掉一部分,直到能穿上這雙鞋子爲止。”
國君的這一決定讓衆人瞠目結舌。大臣們紛紛進諫,說:“國君啊,您這樣的做法簡直是荒謬至極!不能因爲鞋子不合適就去傷害人的腳,應該根據腳的實際情況來調整鞋子,而不是削足適履,就如同我們治理國家,不能不顧實際情況,強行推行不合理的政策。”
可是,衛國國君根本聽不進去這些勸告,執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。最終,那個受傷的人的腳被再次傷害,痛苦不堪。而衛國也因爲國君這種荒唐的決策,導致民不聊生,國家逐漸走向衰敗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“刖趾適屨”的做法是極其愚蠢和錯誤的。我們在面對問題時,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方法和策略,而不是一味地遷就既定的條件或者規則,否則必然會導致不良的後果。就像在歷史的長河中,那些固執地堅持錯誤決策的統治者,往往會使國家陷入困境,而那些能夠審時度勢、因勢利導的領導者,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。
刖趾適屨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