刖趾適履

成語拼音

yuè zhǐ shì lǚ

刖趾適履成語解釋

鞋小腳大,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。比喻不合實際,勉強遷就,生搬硬套。

典故出處

三國·魏·魚豢《魏略》刖趾適履,刻肌傷骨,反更稱說,自以爲能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爲了達到某種不切實際的標準,他竟然不顧實際情況,強行改變方法,這無異於刖趾適履,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名叫衛國的國家。 衛國的國君是一個剛愎自用、自以爲是的人。他常常不顧實際情況,強行推行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和規定。 在衛國的一座小城邑中,有一位手藝精湛的鞋匠。他製作的鞋子不僅款式精美,而且穿着非常舒適,深受人們的喜愛。 有一天,衛國國君突發奇想,要制定一個全國統一的鞋子尺碼標準。他不管人們腳的大小差異,就硬性規定了一個固定的尺碼,並下令所有人都必須按照這個尺碼來買鞋和穿鞋。 這一規定一經頒佈,就引起了軒然大波。百姓們紛紛抱怨,因爲每個人的腳大小不同,怎麼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尺碼來適應所有人呢? 然而,國君卻一意孤行,絲毫不聽取民衆的意見。 鞋匠也陷入了困境。按照國君的規定,他不能再根據顧客腳的實際大小來製作鞋子,只能按照統一的尺碼。結果,很多顧客買回去的鞋子不是太大就是太小,根本無法穿着行走。 有一位顧客,他的腳趾比較特殊,按照國君規定的尺碼買的鞋子根本穿不了。他找到鞋匠,希望能爲他重新制作一雙合適的鞋子。 鞋匠無奈地說:“國君有令,我只能按照規定的尺碼做鞋,不能爲您單獨製作啊。” 這位顧客氣憤地說:“這簡直就是刖趾適履!爲了遷就不合適的鞋子,難道要砍掉自己的腳趾嗎?” 消息傳到了國君那裏,但國君依然不爲所動,堅持他的錯誤決定。 不久之後,衛國因爲國君的這種不切實際、固執己見的治理方式,導致民生哀怨,經濟衰退,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。 而“刖趾適履”這個成語,也就此流傳開來,用來諷刺那些不顧實際情況,生搬硬套的愚蠢行爲。它提醒着後人,在做事的時候,一定要從實際出發,尊重客觀規律,不能盲目地遵循一些不合理的規定或模式,否則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後果。

刖趾適履-成語圖片

刖趾適履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