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梨讓棗
成語拼音
- tuī lí ràng zǎo
推梨讓棗成語解釋
- 指兄弟友愛。
典故出處
- 漢末孔融兄弟七人,融居第六,四歲時,與諸兄共食梨,融取小者,大人問其故,答道:“我小兒,法當取小者。”見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李賢注。又南朝梁王泰幼時,祖母集諸孫侄,散棗慄於牀,羣兒皆競取,泰獨不取。問之,答道:“不取,自當得賜。”見
成語典故
- 東漢末年,孔融四歲時,只取家裏分給兄弟喫的梨的最小的,把大的讓給哥哥們。南朝梁代人王泰年幼時,祖母分棗子與栗子給他們兄弟喫,只有他不上前哄搶,祖母問其故,他說:“不取,自當得賜。”。
成語造句
-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常常推梨讓棗,這種友愛的氛圍讓人感到十分溫馨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叫孔融的小男孩。他生活在東漢末年那個動盪的時代。
孔融自幼聰慧好學,極富才思。他的家庭非常重視教育和品德的培養。有一天,家裏人擺上了一盤梨子和一盤棗子。孔融和他的兄弟們一同前來享用。當其他兄弟們都爭着去拿大的梨子和棗子時,孔融卻默默地選擇了最小的梨和棗。這一舉動引起了家人的好奇。
父親看到孔融的選擇,便詢問他爲什麼不拿大的,孔融仰起頭,用稚嫩而堅定的聲音回答道:“我年紀小,應該喫小的梨和棗,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們。”父親又問他:“那弟弟比你小呀,爲什麼不把大的留給弟弟呢?”孔融眨眨眼睛,認真地說:“我是哥哥,應該照顧弟弟,把小的留給弟弟纔對。”家人聽了孔融的話,都爲他的懂事和謙讓感到欣慰和驕傲。
後來,孔融的事蹟漸漸傳開,人們都對這個年幼卻品德高尚的孩子讚歎不已。在那個時代,道德的力量被人們所推崇,而孔融的“推梨讓棗”之舉更是成爲了人們傳頌的佳話。
正如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所記載:“年四歲時,每與諸兄共食梨,融輒引小者。”孔融的行爲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倡導的尊老愛幼、謙遜禮讓的美德。這種美德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,成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從古代的孔孟之道,到後來的儒家學說,都強調了品德修養的重要性。而“推梨讓棗”這樣的故事,正是這些理念的生動體現。它告訴我們,在生活中,我們應該學會關愛他人,尊重長輩,照顧弱小。即使是在面對小小的梨子和棗子這樣的事物時,也能展現出我們內心的善良和品德。
在當今社會,雖然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但這種謙讓和友愛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去傳承和弘揚。我們可以在家庭中,教育孩子們懂得分享和照顧他人;在社會中,以友善和包容的態度對待他人,共同營造一個和諧、美好的世界。
孔融的“推梨讓棗”,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梨子和棗子的故事,更是一個關於人性光輝和道德力量的典範。它讓我們看到,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場景中,也能綻放出最璀璨的品德之花。讓我們銘記這個故事,將這種謙讓友愛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。
推梨讓棗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