擇地而蹈
成語拼音
- zé dì ér dǎo
擇地而蹈成語解釋
- 選擇地方行走。形容做事小心謹慎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或擇地而蹈之,時然後出言,行不由徑,非公正不發憤。”
成語典故
- 學生定要擇地而蹈,寧可失之嚴,不可失之縱也!★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五十八回
成語造句
-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應該深思熟慮,像擇地而蹈一般,選擇正確的方向和道路,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百姓生活在動盪之中。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年輕人,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。
李賢自幼聰慧,勤奮好學,心懷遠大抱負。他目睹了戰爭帶來的災難和百姓的疾苦,決心要尋找一個能夠施展才華、實現理想的地方。
隨着年齡的增長,李賢開始遊歷各國。他首先來到了強大的齊國。齊國當時國力強盛,經濟繁榮,但政治腐敗,貴族們沉迷於享樂,對百姓的困苦視而不見。李賢意識到,這裏並非他理想中的安身立命之所。
接着,他又輾轉到了魏國。魏國國君雖然有一定的雄心壯志,試圖改革圖強,但朝廷內部勾心鬥角,各方勢力相互傾軋。李賢覺得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中,自己很難有所作爲。
之後,李賢來到了楚國。楚國地大物博,資源豐富,但楚王剛愎自用,聽不進忠言,許多有識之士都被冷落甚至迫害。李賢感到心灰意冷,再次踏上了旅程。
經過多年的奔波,李賢始終未能找到那個讓他願意投身其中的國家。然而,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,依然堅信總有一個地方能夠讓他擇地而蹈。
終於,李賢來到了秦國。此時的秦國,經過商鞅變法,政治清明,廣納賢才。國君秦孝公求賢若渴,能夠虛心聽取各方意見。李賢在這裏看到了希望,他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智慧,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。
在秦國,李賢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,爲秦國的發展出謀劃策。他協助秦孝公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使得秦國日益強大,百姓安居樂業。
李賢的故事傳遍了各國,人們對他擇地而蹈的堅持和最終的成功讚歎不已。他的經歷也讓人們明白,在人生的道路上,要慎重選擇自己的立足之地,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,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,實現理想和抱負。
擇地而蹈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