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幾何時
成語拼音
- céng jǐ hé shí
曾幾何時成語解釋
- 曾曾經;幾何若干、多少。纔有多少時候。指沒過多久。
典故出處
- 宋·王安石《祭盛侍郎文》補官揚州,公得謝歸。曾幾何時,訃者來門。”
成語典故
- 曾幾何時,他自己去做了一個小小的官兒回來,而他又勸我去學法政了。★郭沫若《少年時代·反正前後》
成語造句
- 還記得年少時,我們無憂無慮地在田野裏奔跑嬉戲,曾幾何時,那些美好的時光已悄然遠去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這樣一段故事。
在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度,百姓們安居樂業,國家風調雨順。然而,曾幾何時,這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當時,國家的君主英明睿智,勵精圖治,任用賢臣,制定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。農業豐收,商業繁榮,文化昌盛,周邊的國家紛紛派遣使節前來朝貢,學習先進的文化和制度。
可是,隨着時間的推移,這位君主漸漸地迷失在了權力和慾望之中。他開始聽信讒言,疏遠那些曾經輔佐他成就大業的賢臣。一些心懷叵測的小人趁機迎合君主的喜好,謀取高位,掌握了朝政大權。
他們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,橫徵暴斂,加重了百姓的賦稅和勞役。百姓們生活日益困苦,怨聲載道。曾經肥沃的農田因爲無人耕種而荒蕪,繁華的街市變得冷冷清清。
一些正直的官員看到國家的現狀,憂心忡忡,紛紛上書勸諫君主。然而,君主卻認爲他們是在故意挑釁自己的權威,對他們進行打壓和懲罰。
終於,民不聊生的局面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。起義軍勢如破竹,迅速佔領了大片土地。此時的君主才如夢初醒,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但爲時已晚。
國家陷入了混亂和動盪之中,曾經的繁榮昌盛一去不復返。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,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,往往取決於統治者的決策和行爲。當他們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,以民爲本,國家就能繁榮昌盛;而一旦迷失自我,被權力和慾望所矇蔽,就會走向衰敗。曾幾何時的輝煌,也可能在瞬間化爲烏有。我們應當以史爲鑑,時刻警醒,莫讓類似的悲劇重演。
曾幾何時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