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冠李戴

成語拼音

zhāng guān lǐ dài

張冠李戴成語解釋

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。比喻認錯了對象,弄錯了事實。

典故出處

明·田藝蘅《留青日札》卷二十二《張公帽賦》諺雲‘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。’有人作賦雲‘物各有主,貌貴相宜。竊張公之帽也,假李老而戴之。’”

成語典故

但老船伕卻作錯了一件事情,把昨晚唱歌人張冠李戴”了。★沈從文《邊城》十四

成語造句

小明在回答問題時常常粗心大意,導致答案張冠李戴,鬧出不少笑話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宋義的官員。他在一個小鎮上任縣令,雖然爲官也算勤勉,但有時卻粗心大意。 有一年,小鎮遭遇了旱災,糧食收成銳減,百姓生活困苦。宋義決定開倉放糧,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。他吩咐手下的官吏們去統計受災百姓的人數和所需糧食的數量。 然而,其中一位名叫趙六的小吏,在統計過程中出了差錯。他將張三一家的人口數量誤記成了李四家的,導致李四家領到的糧食遠遠超過了應得的份額,而張三一家卻面臨着飢餓的威脅。 當宋義得知這個情況後,十分生氣。他立即召集所有官吏,嚴厲地斥責道:“你們做事怎能如此粗心?這簡直是張冠李戴,混淆是非!” 宋義決定重新清查賬目,糾正錯誤。 他親自帶領官吏們挨家挨戶地核實情況,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,終於將糧食重新分配合理,讓每一戶受災的百姓都能得到應有的救濟。 這件事情過後,宋義深刻反思,他意識到作爲一方父母官,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。從此,他對待每一項政務都更加謹慎小心,要求手下的官吏們務必認真負責,杜絕再出現類似張冠李戴的錯誤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也有許多因張冠李戴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事例。比如在戰爭中,若將領將敵軍的部署張冠李戴,誤判形勢,就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,使無數士兵失去生命,國家陷入危機。 所以,我們在生活中,無論是處理工作還是對待學習,都應該保持嚴謹的態度,切不可張冠李戴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。

張冠李戴-成語圖片

張冠李戴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