仗節死義
成語拼音
- zhàng jié sǐ yì
仗節死義成語解釋
- 指堅守節操,爲正義而死。
典故出處
- 宋·蘇軾《上皇帝書》前山陽亡徒蘇令,縱橫史士,臨難莫肯仗節死義者,以守相威權素奪故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杜子美《送嚴武還朝》詩‘公若登臺輔,臨危莫愛身。’勸以仗節死義也。★宋·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前集·杜少陵八》
成語造句
- 在那動盪的年代,許多仁人志士爲了正義的事業,不惜赴湯蹈火,仗節死義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英勇之士以他們的堅定信念和無畏勇氣,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。其中,就有這樣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,展現了仗節死義的崇高精神。
故事發生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,國家面臨着內憂外患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。
有一位名叫李忠的將領,他出身貧寒,但自幼胸懷大志,渴望有朝一日能夠爲國效力,拯救蒼生。李忠憑藉着自己的英勇和智慧,在戰場上屢立戰功,逐漸嶄露頭角,成爲了軍中備受尊敬的將領。
然而,國家的局勢愈發危急。敵國大軍壓境,朝廷內部又有奸臣當道,勾心鬥角,爲了個人私利不惜出賣國家利益。李忠深知,此時若不挺身而出,國家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。
於是,他率領着自己的部下,毅然奔赴前線。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,李忠毫無懼色,他身先士卒,衝鋒陷陣,激勵着士兵們奮勇殺敵。在他的帶領下,軍隊多次擊退敵軍的進攻,取得了一些局部的勝利。
但奸臣們卻害怕李忠的功績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,於是向皇帝進讒言,誣陷李忠擁兵自重,意圖謀反。皇帝聽信了奸臣的讒言,下令將李忠召回京城,欲治其罪。
李忠深知此去京城凶多吉少,但他爲了證明自己的清白,爲了國家的安危,依然決定前往。在京城,李忠面對皇帝的質問,義正言辭地陳述了自己的忠心和報國之志。然而,皇帝卻不爲所動,執意要將他治罪。
在獄中,李忠遭受了嚴刑拷打,但他始終堅貞不屈,毫不妥協。他堅信自己的行爲是正義的,是爲了國家和百姓。最終,奸臣們決定將李忠處死。
在刑場上,李忠面無懼色,他高聲說道:“我李忠一生光明磊落,爲國征戰,從未有過二心。今日雖死,但我仗節死義,死而無憾!願我之血,能喚醒國人的良知,能讓國家重振雄風!”說罷,慷慨赴死。
李忠的事蹟傳遍了全國,百姓們無不痛心疾首,爲他的冤屈而悲憤。而他仗節死義的精神,也激勵着無數有志之士,爲了國家的繁榮富強,前赴後繼,奮勇拼搏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像李忠這樣仗節死義的英雄人物還有很多。他們用自己的生命,詮釋了忠誠和正義的真諦,成爲了後人敬仰和學習的楷模。
仗節死義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