仗馬寒蟬

成語拼音

zhàng mǎ hán chán

仗馬寒蟬成語解釋

仗馬皇宮儀仗中的立馬。象皇宮門外的立仗馬和寒天的知了一樣。比喻一句話也不敢說。

典故出處

《新唐書·李林甫傳》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?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,一鳴則黜之矣。”

成語典故

一般仗馬寒蟬,反得各居顯要,尸位素餐,未免好惡倒置,令人不解。(《晚清文學叢鈔·冷眼觀》第三十回)

成語造句

在那種高壓的環境中,衆人噤若寒蟬,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,猶如仗馬寒蟬般無奈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權力的爭鬥如同風雲變幻,局勢常常令人難以捉摸。 曾經有一個朝代,皇帝初登大寶,年輕而雄心勃勃,立志要開創一番盛世偉業。然而,朝廷中的權臣卻各懷心思,他們拉幫結派,試圖掌控朝政大權。 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下,朝中的大臣們面臨着艱難的抉擇。一些正直之士,心懷天下,想要爲皇帝建言獻策,爲國家的繁榮盡心盡力。然而,每當他們剛要開口,就會感受到來自權臣們那無形的壓力和威脅。 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大臣,爲人剛正不阿,一心爲國。他看到朝政的弊端,心急如焚,決定在朝堂上向皇帝直言進諫。當他慷慨陳詞之時,權臣們的臉色變得陰沉,眼中閃爍着憤怒和威脅的光芒。李正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,可迴應他的卻是一片令人不安的寂靜。 自那以後,李正不斷遭受權臣們的打壓和排擠,甚至被污衊陷害,最終被貶謫他鄉。其他大臣們目睹了這一切,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無奈。他們深知,如果再像李正那樣仗義執言,恐怕也會落得同樣的下場。 於是,朝堂之上逐漸形成了一種令人心寒的氛圍。大臣們在面對朝政大事時,都噤若寒蟬,不敢發表真實的意見。就如同皇宮中的仗馬,雖身處朝堂,卻只能默默無語。 時光流轉,國家的問題日益嚴重,百姓生活困苦。而皇帝卻被權臣們矇蔽,對真實的情況一無所知。終於,民間怨聲載道,一場危機悄然降臨。 此時,皇帝才如夢初醒,開始反思朝堂的現狀。當他意識到大臣們的沉默不語是因爲恐懼和壓制時,已經爲時已晚。國家陷入了混亂,曾經的繁榮景象不復存在。 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,“仗馬寒蟬”的局面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一個健康的朝堂,應當鼓勵大臣們暢所欲言,直言進諫,唯有如此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,繁榮昌盛。

仗馬寒蟬-成語圖片

仗馬寒蟬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