仗节死义

成语拼音

zhàng jié sǐ yì

仗节死义成语解释

指坚守节操,为正义而死。

典故出处

宋·苏轼《上皇帝书》前山阳亡徒苏令,纵横史士,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,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。”

成语典故

杜子美《送严武还朝》诗‘公若登台辅,临危莫爱身。’劝以仗节死义也。★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杜少陵八》

成语造句

在那动荡的年代,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,不惜赴汤蹈火,仗节死义。

成语故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许多英勇之士以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,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。其中,就有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,展现了仗节死义的崇高精神。 故事发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,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 有一位名叫李忠的将领,他出身贫寒,但自幼胸怀大志,渴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效力,拯救苍生。李忠凭借着自己的英勇和智慧,在战场上屡立战功,逐渐崭露头角,成为了军中备受尊敬的将领。 然而,国家的局势愈发危急。敌国大军压境,朝廷内部又有奸臣当道,勾心斗角,为了个人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。李忠深知,此时若不挺身而出,国家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 于是,他率领着自己的部下,毅然奔赴前线。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,李忠毫无惧色,他身先士卒,冲锋陷阵,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。在他的带领下,军队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,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。 但奸臣们却害怕李忠的功绩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,于是向皇帝进谗言,诬陷李忠拥兵自重,意图谋反。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谗言,下令将李忠召回京城,欲治其罪。 李忠深知此去京城凶多吉少,但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,为了国家的安危,依然决定前往。在京城,李忠面对皇帝的质问,义正言辞地陈述了自己的忠心和报国之志。然而,皇帝却不为所动,执意要将他治罪。 在狱中,李忠遭受了严刑拷打,但他始终坚贞不屈,毫不妥协。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,是为了国家和百姓。最终,奸臣们决定将李忠处死。 在刑场上,李忠面无惧色,他高声说道:“我李忠一生光明磊落,为国征战,从未有过二心。今日虽死,但我仗节死义,死而无憾!愿我之血,能唤醒国人的良知,能让国家重振雄风!”说罢,慷慨赴死。 李忠的事迹传遍了全国,百姓们无不痛心疾首,为他的冤屈而悲愤。而他仗节死义的精神,也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,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,前赴后继,奋勇拼搏。 在历史的长河中,像李忠这样仗节死义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。他们用自己的生命,诠释了忠诚和正义的真谛,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。

仗节死义-成语图片

仗节死义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