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本宣科
成語拼音
- zhào běn xuān kē
照本宣科成語解釋
- 照按照;本書本;宣宣讀;科科條,條文。照着本子念條文。形容講課、發言等死板地按照課文、講稿,沒有發揮,不生動。
典故出處
- 元·關漢卿《西蜀夢》第三折也不用僧人持咒,道士宣科。”
成語典故
- 說法是照本宣科,十分單純的。(郭沫若《少年時代·我的童年》)
成語造句
- 老師授課不能只是照本宣科,應該結合實際案例,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宋的國家,其都城內有一位名叫李儒的官員。
李儒飽讀詩書,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了仕途。起初,他滿懷熱忱,立志要爲國家和百姓做出一番大事業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他逐漸陷入了一種刻板僵化的工作模式。
朝廷每逢有重要的政令需要傳達給百姓,李儒總是被委以重任。他會站在城門口或者集市中央,向聚集而來的民衆宣讀政令。起初,他還能憑藉自己的理解,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爲百姓解釋政令的含義和目的,讓百姓們能夠明白朝廷的意圖。
但是,慢慢地,爲了避免出現解釋錯誤而擔責,李儒開始變得謹小慎微。他不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闡釋政令,而是一字一句地照本宣科,完全按照文書上的內容宣讀,絲毫不做任何額外的解釋。
有一次,朝廷發佈了一項關於農業稅收改革的政令。這是一項旨在減輕農民負擔、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。然而,由於李儒的照本宣科,百姓們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關鍵要點和優惠政策。他們只聽到了一堆複雜的條文和數字,對於如何實際操作、能給自己帶來哪些好處,全然不知。
一位老農鼓起勇氣向李儒詢問:“大人,這政令說的減稅,到底是怎麼個減法?我們實在是不明白啊。”李儒卻面無表情地回答:“文書上就是這麼寫的,我只是照念,其餘的我也不知。”
此事傳到了朝廷,上級官員對李儒的做法極爲不滿。他們認爲,李儒這種照本宣科的行爲,完全違背了傳達政令的初衷,導致好的政策無法真正落實到百姓當中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類似李儒這樣照本宣科的例子並不少見。這種做法往往會使原本有益的政策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,甚至會引起民衆的誤解和不滿。真正明智的爲官者,應當深入理解政策的內涵,結合實際情況,以生動易懂的方式傳達給民衆,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。
李儒最終也因爲自己的這種工作作風受到了應有的懲處,被降職調往了一個偏遠的小縣城。他的經歷成爲了後人的警示,提醒着每一個身負職責的人,切不可照本宣科,而應靈活變通,真正爲民衆服務。
照本宣科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