振兵釋旅

成語拼音

zhèn bīng shì lǚ

振兵釋旅成語解釋

收繳兵器,解散軍隊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周本紀》縱馬於華山之陽,放牛於桃林之虛;偃干戈,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臣聞古之天子,方建大禮,必先振兵釋旅,以告成功。★唐·陳子昂《諫曹仁師出軍書》

成語造句

戰爭結束了,國家一片繁榮景象,此時正是振兵釋旅、休養生息的好時機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諸侯國名叫衛國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在位期間,國家一度面臨着嚴峻的外部威脅。 當時,衛國周邊的幾個諸侯國對衛國的領土虎視眈眈,時常挑起爭端,邊境地區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。爲了保衛國家的安寧和百姓的福祉,衛靈公決定整軍備戰。 他召集了國內的能臣武將,大力擴充軍隊,訓練士兵,準備與來犯之敵一決高下。在衛靈公的積極籌備下,衛國的軍隊逐漸強大起來,士氣高昂。 終於,一場大戰來臨。衛國的軍隊在戰場上奮勇殺敵,憑藉着頑強的意志和出色的戰術,多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。經過艱苦的戰鬥,衛國最終取得了勝利,成功地保衛了自己的領土和人民。 然而,戰爭結束後,衛靈公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。他深知,長期的戰爭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,百姓渴望的是和平與安寧的生活。於是,衛靈公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——振兵釋旅。 他下令對軍隊進行精簡和調整,讓那些在戰爭中歷經艱辛的士兵們解甲歸田,與家人團聚,重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。同時,衛靈公還削減了軍費開支,將更多的資源用於發展國內的經濟和改善民生。 在衛靈公的治理下,衛國逐漸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。農田裏的莊稼豐收,商業繁榮,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。衛國的實力也在和平的環境中不斷增強,周邊的諸侯國再也不敢輕易侵犯。 衛靈公振兵釋旅的舉措,不僅展現了他作爲一國之君的智慧和遠見,也爲衛國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這一故事被後世傳頌,成爲了一個治理國家的典範。 正如《司馬法·仁本》中所說:“古者,以仁爲本,以義治之之謂正。正不獲意則權。權出於戰,不出於中人。是故殺人安人,殺之可也;攻其國,愛其民,攻之可也;以戰止戰,雖戰可也。故仁見親,義見說,智見恃,勇見身,信見信。內得愛焉,所以守也;外得威焉,所以戰也。戰道:不違時,不歷民病,所以愛吾民也;不加喪,不因兇,所以愛夫其民也;冬夏不興師,所以兼愛其民也。故國雖大,好戰必亡;天下雖安,忘戰必危。天下既平,天下大愷,春蒐秋獮,諸侯春振旅,秋治兵,所以不忘戰也。” 衛靈公深知戰爭只是手段,而非目的,最終通過振兵釋旅,實現了國家的繁榮昌盛。

振兵釋旅-成語圖片

振兵釋旅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