螳螂捕蟬

成語拼音

táng láng bǔ chán

螳螂捕蟬成語解釋

蟬:知了。螳螂捉蟬,不知潛在危險。比喻目光短淺

典故出處

漢·趙曄《吳越春秋》:“螳螂捕蟬,志在有利,不知黃雀在後啄之。”

成語典故

春秋時期,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,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,有一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,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。吳王問他幹什麼,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,而黃雀在後面等着喫螳螂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,就只好取消計劃。

成語造句

樹林中一隻螳螂正悄悄靠近蟬,準備發動攻擊,完全沒意識到身後還有一隻黃雀在虎視眈眈,真是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啊。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和兼併。吳國的國王闔閭野心勃勃,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和勢力。 在吳國的王宮花園裏,有一棵高大的樹木。一天,吳王闔閭帶着一羣大臣在花園中游玩。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來,形成一片片光影。吳王看到一隻蟬正趴在樹枝上,貪婪地吸食着樹汁,發出響亮的鳴叫聲。而在蟬的身後,有一隻螳螂正悄悄地靠近,它舉起那鋒利的前爪,準備捕捉蟬。然而,螳螂卻沒有注意到,在它的身後,有一隻黃雀正虎視眈眈地盯着它,也準備隨時發動攻擊。 吳王看到這一幕,心中若有所思。他的大臣伍子胥看出了吳王的心思,上前說道:“大王,您看這蟬只知貪圖眼前的利益,卻沒有察覺身後的危險;螳螂一心想着捕捉蟬,也忽視了黃雀的存在;而黃雀同樣只看到了螳螂,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存在。這就如同我們在爭奪天下時,只看到眼前的目標,而忽略了潛在的威脅啊。” 吳王恍然大悟,他想到自己一心想要攻打楚國,卻沒有考慮到其他諸侯國可能會趁虛而入。如果自己貿然出兵,很可能會陷入困境。於是,吳王打消了立刻攻打楚國的念頭,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。 後來,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等大臣的輔佐下,更加謹慎地處理國家事務。他們在擴張勢力的同時,也時刻留意着周圍的動向,避免被其他國家所算計。最終,吳國逐漸強大起來,成爲了春秋時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。 “螳螂捕蟬”這個成語,就是從這個故事中演變而來的。它告誡人們在追求目標的時候,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,而忽視了背後可能存在的危險。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,全面地考慮問題,才能避免陷入困境,取得更好的成果。正如《後漢書·丁鴻傳》中所說:“若敕政責躬,杜漸防萌,則兇妖銷滅,害除福湊矣。”我們要懂得防患於未然,不能像故事中的蟬、螳螂和黃雀一樣,只顧及眼前,而忽略了潛在的危機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立足,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。

螳螂捕蟬-成語圖片

螳螂捕蟬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