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而不化
成語拼音
- zhí ér bù huà
執而不化成語解釋
- 指固執己見,不知變通。
典故出處
- 《莊子·人世間》將執而不化,外合而內不訾,其庸詎可乎?”
成語典故
- 若是處處忘不了古人,便是守舊之見,執而不化,那是一輩子做不出事業,不能自立的。★《晚清文學叢鈔·中國現在記》第三回
成語造句
- 他總是固執己見,對於別人的建議和新的觀點,執而不化,導致在很多事情上錯失了良機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思想文化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。
在衛國,有一位名叫孔伋的學者,他以博學多才和對學問的執着追求而聞名。孔伋致力於儒家學說的研究和傳播,堅信儒家的仁義道德能夠拯救這個亂世。
有一次,孔伋遇到了一位年輕的學者,名叫趙鞅。趙鞅對孔伋的學說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,經常向他請教問題。孔伋對趙鞅傾囊相授,希望他能夠領悟儒家思想的精髓,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。
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孔伋發現趙鞅雖然勤奮好學,但卻過於固執己見,對於孔伋所傳授的知識和觀點,趙鞅總是拘泥於表面,不能靈活理解和運用。
有一次,孔伋向趙鞅講解“仁”的含義,他引用了諸多經典事例和先哲的言論來闡述“仁”的本質是關愛他人、尊重生命。趙鞅聽後,表面上頻頻點頭,表示已經理解,但在實際行動中,當他遇到需要幫助他人的情況時,卻依然按照自己固有的想法去做,完全沒有體現出“仁”的精神。
孔伋對此感到十分憂慮,他多次與趙鞅深入交流,試圖讓他明白學問不能死記硬背,而要融會貫通,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但趙鞅總是堅持自己的觀點,認爲自己已經理解了孔伋所傳授的知識,無需再做改變。
最終,孔伋無奈地嘆息道:“趙鞅此人,雖好學,卻執而不化,難以真正領悟學問的真諦啊!”
正如《莊子·人間世》中所說:“將執而不化,外合而內不訾,其庸詎可乎?”趙鞅的這種執而不化的態度,使他在追求學問的道路上陷入了困境,無法取得更高的成就。
在我們的生活中,也常常會遇到像趙鞅這樣執而不化的人。他們雖然有學習的熱情,但卻不能與時俱進,靈活變通,導致在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時,無法有效地運用所學知識,甚至陷入困境。因此,我們應當以趙鞅爲戒,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開放的心態,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和觀念,避免執而不化,才能不斷進步,走向成功。
執而不化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