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身事外
成語拼音
- zhì shēn shì wài
置身事外成語解釋
- 身自身。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,毫不關心。
典故出處
- 清·李寶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十五回這彭仲翔卻在背後袖手旁觀,置身事外。”
成語典故
- 悲觀的由來,是在置身事外不辯是非,而偏要關心於文壇,或者竟是自己坐在沒落的營盤裏。★魯迅《準風月談·中國文壇的悲觀”》
成語造句
- 在團隊面臨困難時,我們每個人都應積極應對,而不是置身事外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無數的風雲變幻、權謀爭鬥如璀璨星辰般閃耀,而其中有一段故事,充分展現了“置身事外”這一智慧抉擇的重要性。
那是在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錯綜複雜。在一個小國中,兩位權臣爲了爭奪更高的權力,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鬥。
一位叫李宏,他權慾薰心,手段狠辣,爲達目的不擇手段。另一位叫王軒,相對較爲正直,卻也有着自己的野心。
起初,王軒試圖與李宏正面交鋒,認爲憑藉自己的正義和才能能夠擊敗對方。然而,隨着鬥爭的加劇,局勢變得越發複雜和危險。王軒發現,自己在這場爭鬥中逐漸陷入了困境,不僅自身的力量被消耗,還引起了其他勢力的覬覦和打壓。
就在王軒感到迷茫和疲憊之時,他的一位謀士進言道:“大人,如今局勢膠着,我們若繼續深陷其中,恐怕難以全身而退。不如暫時置身事外,冷眼旁觀,等待時機。”王軒聽後,陷入沉思。他回想起過往的種種,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衝動和盲目。
於是,王軒決定聽從謀士的建議,主動退出了這場激烈的權力爭鬥。他開始低調行事,將自己的勢力收縮,不再參與李宏的明爭暗鬥。
而李宏在沒有了王軒這個強勁對手後,愈發肆無忌憚。他爲了剷除異己,不惜與其他勢力勾結,甚至出賣國家的利益。然而,他的所作所爲引起了國內民衆的強烈不滿,也讓其他國家看到了可乘之機。
就在李宏自以爲勝券在握之時,局勢突然發生了逆轉。其他國家趁機出兵攻打,國內民衆也紛紛起義反抗。李宏的勢力瞬間土崩瓦解,他本人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。
而此時的王軒,因爲置身事外,得以保存了實力。當國家陷入混亂之際,他挺身而出,憑藉着自己之前積累的威望和人脈,迅速整合了各方力量,平息了內亂,抵禦了外敵的入侵。最終,王軒成爲了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,受到了民衆的愛戴和擁護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激烈的爭鬥時,盲目參與未必是明智之舉。有時,置身事外,冷靜觀察,等待合適的時機,反而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,實現最終的目標。正所謂“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”,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,才能在風雲變幻的歷史舞臺上立於不敗之地。
置身事外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