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立不倚
成語拼音
- zhōng lì bù yǐ
中立不倚成語解釋
- 倚偏。保持中立,不偏不倚。
典故出處
- 《禮記·中庸》故君子和而不流,強哉矯;中立而不倚,強哉矯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在處理問題時,總能做到不偏不倚,就像那中立不倚的裁判,讓人信服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這樣一位人物,他的事蹟完美地詮釋了“中立不倚”的真諦。
故事要從戰國時期說起。那時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錯綜複雜。在一個小國裏,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官員。
李賢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,但他自幼聰慧好學,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華,最終在朝廷中謀得了一官半職。起初,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員,但他公正廉明,一心爲百姓謀福祉,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賢的才能逐漸被朝廷所重視,他被調到了京城爲官。然而,京城的官場充滿了勾心鬥角和利益紛爭。當時,朝廷中分爲兩派勢力,一派主張激進的改革,以增強國家的實力;另一派則主張維持現狀,避免因改革帶來的動盪。兩派之間明爭暗鬥,水火不容。
李賢的到來,讓兩派都想拉攏他。激進派的領袖找到李賢,向他描繪了改革後的美好前景,並承諾只要李賢支持他們,將來必定會給予他高官厚祿。而保守派的代表也找到李賢,警告他改革可能帶來的風險,並表示只要李賢站在他們這邊,就能保他平安無事。
面對兩派的拉攏,李賢陷入了沉思。他深知國家需要變革才能強大,但激進的改革也可能帶來不可預估的後果;而一味地保守,又會讓國家失去發展的機遇。經過深思熟慮,李賢決定不偏不倚,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。
在朝廷的討論中,李賢不被任何一方的勢力所左右。他認真分析每一項改革的利弊,提出自己客觀公正的見解。他既不盲目支持激進派的所有主張,也不完全否定保守派的擔憂。他的言論和行動完全基於對國家和百姓利益的考量。
因爲李賢的中立不倚,兩派都對他心懷不滿。激進派指責他過於保守,阻礙了改革的進程;保守派則認爲他是激進派的潛在支持者,對他處處提防。
然而,李賢不爲所動。他堅信,只有保持中立不倚的態度,才能真正爲國家找到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。最終,在李賢的努力下,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的政策,既進行了適度的改革,又避免了過度動盪,國家逐漸走向繁榮富強。
李賢的故事傳遍了整個國家,人們對他的公正和堅守敬佩不已。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,在複雜的局勢中,只有保持中立不倚,才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決策,爲國家和人民帶來真正的福祉。
中立不倚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