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孝節義
成語拼音
- zhōng xiào jié yì
忠孝節義成語解釋
- 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。
典故出處
-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,不知妄作邪爲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一生堅守爲人準則,行事處處彰顯着高尚的品德,無論是對國家的忠誠,對長輩的孝順,對操守的堅持,還是對正義的維護,都堪稱忠孝節義的典範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中國,有一個名叫楊烈的年輕人,出生於一個普通但充滿溫暖的家庭。楊烈的父親是一位樸實的農民,母親則是一位賢淑的家庭主婦,他們以勤勞和善良教育着楊烈成長。
楊烈自幼聰慧,對父母的教誨銘記於心,深知爲人子女應盡的孝道。每當農忙時節,他總是早早起身,跟隨父親下田勞作,哪怕汗水溼透衣衫,也毫無怨言。回到家中,他又會主動幫助母親操持家務,照顧年幼的弟妹。
時光荏苒,楊烈到了考取功名的年紀。他懷揣着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抱負,踏上了求學之路。在書院中,他勤奮刻苦,日夜攻讀詩書,只爲能金榜題名,光宗耀祖,以報父母的養育之恩。
然而,就在楊烈即將參加科舉考試之時,家鄉傳來噩耗,父親在田間勞作時不慎受傷,臥牀不起。楊烈聽聞,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考試的機會,匆匆趕回家中。他日夜守在父親牀前,悉心照料,親自爲父親熬藥、餵食,不敢有絲毫懈怠。
在楊烈的精心照料下,父親的病情逐漸好轉。但家中的經濟卻因此陷入了困境。爲了維持生計,楊烈決定外出做工。他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勤奮,在一家商戶中謀得了一份差事。他工作認真負責,誠信待人,深受僱主的賞識。
然而,好景不長,國家邊境突然遭受外敵入侵,戰火紛飛。朝廷下令徵兵,楊烈深知國家有難,匹夫有責,毅然決定投身軍旅。在戰場上,他英勇無畏,衝鋒陷陣,立下了赫赫戰功。
戰爭結束後,楊烈回到了家鄉。他的英勇事蹟傳遍了鄉里,人們對他稱讚有加。但楊烈卻不以爲意,他依然過着樸實的生活,孝順父母,關愛鄰里。
楊烈的一生,可謂是忠孝節義的典範。他以孝行感動鄉里,以忠誠報效國家,以氣節堅守正道,以義舉幫助他人。他的故事被後人傳頌不衰,成爲了人們學習的楷模。正如古人云:“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。”楊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忠孝節義的真諦,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忠孝節義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