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公吐哺
成語拼音
- zhōu gōng tǔ bǔ
周公吐哺成語解釋
- 後用爲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周公戒伯禽曰‘我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,我於天亦不賤矣。然我一沐三捉髮,一飯三吐哺,起以待士,猶恐失天下之賢人。子之魯,慎無以國驕人。’”
成語典故
- 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。★三國·魏·曹操《短歌行》
成語造句
- 爲了吸引人才,這位領導者效仿古人,禮賢下士,營造出一種求賢若渴的氛圍,真可謂是周公吐哺。
成語故事
- 在久遠的古代,周王朝初建之時,周公姬旦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仁德。
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,他在周武王去世後,肩負起了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國家的重任。周公旦深知,要想讓國家長治久安,就必須廣納賢才。
當時,周公旦爲了招攬天下賢士,常常夜以繼日地操勞。有時,他正在喫飯,剛喫到嘴裏的飯菜,只要聽到有賢士來訪,便會立刻把口中的食物吐出來,匆忙起身去接見,唯恐因爲自己的耽擱而錯失了賢才。
周公旦對待賢才的態度,讓許多有才華和抱負的人深受感動,紛紛前來投靠。在周公旦的努力下,周王朝吸引了衆多的賢能之士,他們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,盡心盡力。
在一次與大臣們的交談中,周公旦曾感慨地說:“吾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,吾於天下亦不賤矣。然吾一沐三捉髮,一飯三吐哺,起以待士,猶恐失天下之賢人。”意思是,他作爲文王的兒子、武王的弟弟、成王的叔父,身份尊貴,但爲了能及時接待賢士,他洗髮時多次挽住頭髮停下來,喫飯時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,就是擔心錯過了賢能之人。
正是因爲周公旦這種禮賢下士、求賢若渴的精神,使得周王朝在初期能夠穩定發展,政治清明,社會秩序井然。周公旦的“吐哺”之舉,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,也成爲了統治者們效仿的典範。
三國時期,曹操在他的《短歌行》中就曾寫道:“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。”表達了他渴望像周公旦那樣,招攬天下英才,成就一番大業的雄心壯志。
周公吐哺的故事,不僅展現了周公旦個人的高尚品質和卓越的政治智慧,更成爲了中華民族尊重人才、重視人才的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提醒着後世的人們,要想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,就必須以真誠和謙遜的態度對待人才,廣納賢才,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。
周公吐哺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