委靡不振

成語拼音

wěi mǐ bù zhèn

委靡不振成語解釋

委靡:也作“萎靡”,頹喪。形容精神不振,意志消沉。

典故出處

唐·韓愈《送高閒上人序》:“頹墮委靡,潰敗不可收失。”

成語典故

公元1125年,金軍大舉南下進攻北宋,燕京守將郭藥師投敵,黃河守將梁方平脫逃,直逼北宋都城東京,宋徽宗將帝位傳給兒子宋欽宗趙桓,自己逃到鎮江。大臣楊時上書說:“大敵當前必須振奮精神抗擊金人入侵,如果萎靡不振就只有滅亡。”。

成語造句

他最近經歷了一些挫折,整個人變得委靡不振,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衛國。衛國曾經也有過一段繁榮昌盛的時期,但隨着時間的推移,各種問題逐漸浮現。 當時,衛國的國君整日沉迷於享樂,不理朝政,對國家的事務漠不關心。朝中的大臣們也紛紛效仿國君,開始變得慵懶懈怠,不再積極處理政務。百姓們生活困苦,怨聲載道,然而卻無人願意站出來改變這一局面。 在這種情況下,衛國的國力日益衰退。周邊的國家看到衛國如此衰敗,紛紛開始覬覦它的領土和財富,不斷地對衛國進行侵擾。而衛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訓練和管理,士兵們也變得萎靡不振,毫無鬥志。 有一位忠誠的大臣名叫子路,他看到國家陷入如此困境,心急如焚。他多次向國君進諫,希望國君能夠振作起來,重新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富強。然而,國君卻對他的諫言充耳不聞,依舊我行我素。 子路無奈之下,決定自己行動起來。他四處奔走,呼籲大臣們和百姓們團結起來,共同抵抗外敵的入侵。可是,大多數人都已經習慣了這種委靡不振的狀態,根本不願意做出改變。 就在衛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,子路挺身而出,帶領着一小部分願意追隨他的士兵,與外敵展開了殊死搏鬥。儘管他們奮勇抵抗,但由於寡不敵衆,最終還是失敗了。 衛國最終被其他國家吞併,曾經輝煌的國家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。而“委靡不振”這個成語,也成爲了形容人們精神頹廢、毫無鬥志的代名詞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,如果失去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奮發圖強的鬥志,那麼等待它的必將是衰敗和滅亡。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醒,以史爲鑑,不斷進取,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。

委靡不振-成語圖片

委靡不振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