樽俎折衝
成語拼音
- zūn zǔ zhé chōng
樽俎折衝成語解釋
- 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談中制勝敵人◇泛指外交談判活動。折衝,使敵人戰車後撤,指擊退敵軍。
典故出處
- 語出漢·劉向《新序·雜事一》
成語典故
- 今吾國以存亡關係而不簽字,各國當能見諒,必可留作懸案,爲他日樽俎折衝之餘地。★《五四”愛國運動資料·學界風潮記下編》
成語造句
- 在國際外交舞臺上,他憑藉着出色的談判技巧和智慧,多次成功化解危機,可謂是樽俎折衝的高手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時期,諸侯紛爭,局勢動盪不安。各國之間爲了爭奪土地、資源和霸權,時常兵戎相見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。
在衆多諸侯國中,有一個實力較強的國家叫衛國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是一位有抱負且善於謀略的君主。當時,衛國與鄰國趙國因爲邊境的一處肥沃土地產生了激烈的爭端。趙國派出大軍壓境,試圖以武力強佔這片土地,衛國的形勢岌岌可危。
衛靈公深知,若與趙國正面交鋒,雙方必然會陷入長期的戰爭,不僅會使百姓遭受巨大的痛苦,國家的經濟也會遭受重創。於是,他決定派遣一位能言善辯、足智多謀的大臣晏子出使趙國,試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這場危機。
晏子肩負着衛國的希望,來到了趙國的王宮。面對趙國國君的盛氣凌人和強硬態度,晏子沒有絲毫的畏懼。他不卑不亢,以其過人的智慧和口才,與趙國國君展開了一場激烈而又精彩的辯論。
晏子深知,在這場樽俎折衝之中,言辭的力量絲毫不亞於千軍萬馬。他首先列舉了兩國長期友好交往的歷史,強調了和平共處對於雙方百姓的重要性。接着,他分析了這場戰爭可能帶來的後果,指出即便趙國能夠在短期內佔領那片土地,但長期的戰爭消耗和民衆的怨恨將會使趙國陷入困境。
趙國國君在晏子的據理力爭下,開始重新審視這場爭端。晏子又提出了一個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,既能滿足趙國對於資源的需求,又能保障衛國的領土完整和尊嚴。
最終,趙國國君被晏子的智慧和誠意所打動,同意了晏子提出的方案,兩國避免了一場血腥的戰爭。
晏子憑藉其出色的外交才能,在樽俎之間成功地化解了一場危機,使衛國避免了戰火的侵襲,爲國家和人民贏得了和平與安寧。
這一故事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,也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,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,通過智慧和策略進行外交斡旋,往往能夠取得比武力更顯著的成果。正如晏子在這場樽俎折衝中所展現的那樣,智慧和言辭的力量有時能夠勝過千軍萬馬,爲國家和人民謀求最大的利益。
樽俎折衝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