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失良機

成語拼音

zuò shī liáng jī

坐失良機成語解釋

不主動及時行動而失去好機會。

典故出處

清·昭槤《嘯亭雜錄·木果木之敗》若不審敵勢,坐失良機,使兵心至於潰敗。”

成語典故

‘左’傾路線卻斷言中間派別是所謂中國革命最危險的敵人,因而坐失良機。★劉伯承《回顧長征》

成語造句

明明有大好的機會擺在面前,他卻因爲猶豫不決而坐失良機,事後懊悔不已。

成語故事

在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變幻莫測。 趙國和燕國之間曾爆發過一場激烈的戰爭。趙國的兵力強盛,將領英勇善戰,燕國在這場戰爭中逐漸處於下風。燕國的一位大臣名叫蘇代,他深知燕國面臨的危機,決定挺身而出,爲國家謀求轉機。 蘇代懷揣着重要的使命前往趙國,希望能夠說服趙國的君王停止這場戰爭。當他見到趙王時,並沒有直接闡述自己的來意,而是先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。 他說:“我在來趙國的途中,經過易水的時候,看到一隻河蚌正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。一隻鷸鳥飛了過來,伸出長嘴去啄河蚌的肉。河蚌急忙把殼合上,緊緊地夾住了鷸鳥的嘴。鷸鳥就說:‘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會幹死。’河蚌也不甘示弱地回擊:‘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,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,你就會餓死。’ 它們兩個誰也不肯讓步,就這樣僵持着。就在這時,一個漁夫走了過來,毫不費力地就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。” 講完這個故事,蘇代看着趙王,語重心長地說道:“如今趙國和燕國就像這鷸蚌相爭一般,雙方都在苦苦爭鬥,不肯退讓。然而,在這場爭鬥中,雙方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。而其他的諸侯國,比如強大的秦國,正在虎視眈眈地看着這場爭鬥。如果趙國和燕國繼續這樣僵持下去,互不相讓,最終只會兩敗俱傷,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,那時候趙國和燕國都將面臨滅頂之災。” 趙王聽了蘇代的話,陷入了沉思。他意識到,如果繼續這場戰爭,趙國雖然可能會取得勝利,但也會元氣大傷,很有可能被其他諸侯國趁機而入。此時,停止戰爭,休養生息,纔是明智之舉。 可是,趙王身邊有一些大臣卻極力主張繼續攻打燕國,認爲勝利在望,不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。趙王在猶豫之間,遲遲未能做出決定。 就在趙王猶豫不決的這段時間裏,燕國的抵抗更加頑強,趙國的軍隊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。而秦國看到趙國和燕國的戰爭陷入膠着,開始在邊境集結兵力,蠢蠢欲動。 最終,趙王意識到自己坐失良機,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蘇代的建議及時停止戰爭。但此時,局勢已經變得更加複雜和危險,趙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機遇和選擇時,一定要果斷決策,否則就可能像趙王一樣坐失良機,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。

坐失良機-成語圖片

坐失良機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