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失機宜

成語拼音

zuò shī jī yí

坐失機宜成語解釋

白白地失掉機會。

典故出處

清·昭槤《噕亭雜錄·木果木之敗》兵家之事,宜於乘銳直進。若不審敵勢,坐失機宜,使兵心至於潰敗。雖欲振起,不易得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我看他們實在是坐失機宜,讓敵人多準備了一天一夜。★郭沫若《孔雀膽》第一幕第一場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重要的商業機遇時,他猶豫不決,最終導致公司坐失機宜,失去了在市場中搶佔先機的絕佳機會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因未能把握時機而導致失敗或遺憾的故事。今天,讓我們一同走進這樣一段往事。 話說在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變幻莫測。有一個小國,名爲衛。衛國雖然地小勢微,但國君卻一直渴望能夠在這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,讓國家得以繁榮昌盛。 當時,衛國的周邊有兩個強國,趙國和秦國。趙國和秦國爲了爭奪領土,時常爆發戰爭。有一次,趙國和秦國在衛國邊境附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,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,戰爭進入了膠着狀態。 衛國國君得知這個消息後,立即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。一部分大臣認爲,這是衛國的一個絕佳機會。他們主張衛國應該出兵,趁趙秦兩國兩敗俱傷之時,奪取一些土地和資源,壯大衛國的實力。然而,另一部分大臣卻堅決反對,他們認爲衛國實力弱小,貿然出兵可能會引火燒身,招致兩國的共同攻擊。 衛國國君在這兩種意見之間猶豫不決,遲遲無法做出決斷。就在他舉棋不定的時候,趙秦兩國的戰爭形勢發生了變化。趙國突然找到了秦國的破綻,一舉發動反擊,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。 戰後,趙國國力大增,順勢擴張領土,將目光投向了衛國。由於衛國之前沒有抓住機會增強自身實力,也沒有與趙國建立友好關係,面對趙國的大軍壓境,衛國毫無抵抗之力。 衛國國君後悔不已,他意識到自己當初在關鍵時刻坐失機宜,沒有果斷地做出正確的決策,導致國家陷入了危亡的境地。最終,衛國不得不向趙國割地求和,從此一蹶不振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機遇時,必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。一旦猶豫不決,坐失機宜,就可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。正如古人云:“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。”我們應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,學會準確地把握時機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。

坐失機宜-成語圖片

坐失機宜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