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受大走

成語拼音

xiǎo shòu dà zǒu

小受大走成語解釋

輕打就忍受,重打就逃跑。儒家認爲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。

典故出處

《孔子家語·六本》:“小棰則待過,大杖則逃走。”

成語典故

春秋時期,曾參因爲種瓜誤點被父親毒打一頓,捱打後不省人事,醒來後還裝作很高興的樣子。孔子聽說後,非常氣憤,甚至不認他這個弟子。孔子說當年舜對待父親的責罰從來都是小受大走,也不失去對父親的孝心,曾參則陷父親於不義的深淵。

成語造句

子女對父母的責打應該小受大走,不能盲目順從也不能過度反抗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國家,其君王性格剛愎自用,聽不進不同的意見。 有一位忠臣,名叫李義。他心懷國家和百姓,常常直言進諫,希望君王能夠採納正確的治國之策。然而,君王卻對他的忠言頗爲不滿,時常斥責他。 有一次,國家面臨一場重大的決策。君王準備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,企圖擴張領土。李義深知這場戰爭的弊端,他極力勸阻君王,詳細地分析了戰爭可能帶來的災難後果。但君王一意孤行,根本不聽他的話。 李義陷入了兩難的境地。他知道,如果繼續直言進諫,很可能會惹來殺身之禍;但如果沉默不語,國家和百姓必將遭受巨大的災難。經過深思熟慮,李義決定採取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立場。 他不再強烈反對君王的決定,而是選擇了暫時離開朝堂。他以家中親人生病爲由,向君王告假。君王不疑有他,批准了他的請求。 李義回到家中後,便閉門不出,對外宣稱自己病重。實際上,他是在等待時機。 不久後,戰爭果然如李義所料,遭遇了慘敗。國家陷入了困境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君王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,想起了李義曾經的諫言。 君王親自來到李義家中,向他道歉,並懇請他出山相助。李義見君王已經有所悔悟,便答應了君王的請求。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,幫助國家逐漸走出困境,恢復了生機。 這個故事中,李義的行爲就體現了“小受大走”的智慧。當面對不可理喻的君王和可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災難的情況時,他沒有盲目地堅持對抗,而是選擇了暫時的避讓。正如古人云:“孝子之養老也,樂其心,不違其志;樂其耳目,安其寢處,以其飲食忠養之。孝子之身終,終身也者,非終父母之身,終其身也;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,父母之所敬亦敬之,至於犬馬盡然,而況於人乎!”李義正是明白不能以卵擊石,先保存自己,等待合適的時機再爲國家和百姓效力。這種智慧在很多情況下都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,讓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,同時也爲實現更大的目標積蓄力量。

小受大走-成語圖片

小受大走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