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屈大申
成語拼音
- xiǎo qū dà shēn
小屈大申成語解釋
- 猶言先稍受委屈而後大有作爲。
典故出處
- 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蜀志·隙正傳》:“小屈大申,存公忽私,雖尺枉而尋直,終楊光以發輝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三國後期,蜀國後主劉禪昏庸無能,宦官黃皓專權,和陳袛表裏爲奸。祕書令史綌正忠心耿耿,同時很會周旋。他認爲小的地方要忍耐後才能大有作爲。劉禪在蜀亡後被押往洛陽,只有綌正舍妻丟子隻身去隨侍。
成語造句
- 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,看似他暫時受到了一些委屈,但從長遠來看,實則是小屈大申,對他未來的發展有着重要意義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時期,有一個名爲鄭國的諸侯國。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。
當時,鄭國周邊還有許多其他的諸侯國,其中與鄭國相鄰的衛國一直對鄭國虎視眈眈。衛國國君一心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,時常找機會侵犯鄭國。
有一次,衛國糾結了一些小國組成聯軍,氣勢洶洶地向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。鄭莊公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,並沒有驚慌失措。他冷靜地分析局勢,認爲此時不宜與敵人硬拼,決定採取暫時避讓的策略。
鄭莊公帶領鄭國軍隊主動撤退,保存了實力。衛國聯軍雖然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些小勝利,但他們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好處。鄭莊公在撤退後,積極地整頓軍隊,加強防禦,同時暗中觀察着衛國聯軍的動向。
不久後,衛國聯軍因爲內部矛盾和資源消耗等問題,開始出現混亂。鄭莊公見時機已到,果斷地率領鄭國軍隊發起反擊。此時的鄭國軍隊士氣高昂,戰鬥力極強,而衛國聯軍則疲憊不堪,毫無鬥志。
在這場戰鬥中,鄭國軍隊大獲全勝,不僅擊退了衛國聯軍,還收復了之前失去的土地,擴大了自己的疆域。鄭莊公通過這次先“小屈”後“大申”的策略,成功地保衛了鄭國,使鄭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。
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,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或困難時,有時候暫時的退讓和忍耐並不意味着失敗,而是爲了積蓄力量,等待更好的時機。正如老子所說:“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”鄭莊公懂得以退爲進,以小的委屈換取最終大的伸展,這種智慧和謀略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。在生活中,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境,我們不能一味地蠻幹,而是要學會審時度勢,靈活運用策略,才能在複雜的環境中取得成功。就像鄭莊公一樣,雖然一開始經歷了小的挫折和委屈,但最終實現了大的伸展和勝利。
小屈大申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