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意孤行
成語拼音
- yī yì gū xíng
一意孤行成語解釋
- 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,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公卿相造請禹,禹終不報謝,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成語典故
- 出處《史記。酷吏列傳》西漢時期,有個叫趙禹的人,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,一個偶然的機會,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,寓意深刻,認爲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。漢武帝大爲賞識,便讓趙禹擔任御史,後又升至太中大夫,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。爲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;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,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。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,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迴旋的餘地,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,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。幾次以後,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;看不起人。過了一些時候,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,決定製定“知罪不舉發”和“官吏犯罪上下連坐”等律法,用來限制在職官吏,不讓他們胡作非爲。消息一傳出,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一下趙禹,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。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,誰知趙禹見了公卿,只是天南海北地閒聊。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,過了一會,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,便起身告辭。誰知臨走前,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。這樣一來,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爲廉潔正直的人,有人問趙禹,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麼看法嗎?他說:“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託,就是爲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、處理事情,按自己的意志辦事,而不受別人的干擾。
成語造句
- 他不聽他人的勸告,執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,完全是一意孤行,最終導致了不好的結果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衛國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,性格固執,常常不聽從大臣們的合理建議。
當時,衛國面臨着一些重要的決策,關乎國家的安危和發展。大臣們紛紛進言,提出各種策略和方案,但衛靈公卻總是堅持自己的想法,完全不顧及其他人的意見。
有一次,衛國與鄰國發生了一些摩擦,大臣們認爲應該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爭端,避免戰爭的爆發。他們詳細地分析了局勢,闡述了戰爭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。然而,衛靈公卻一意孤行,執意要發動戰爭。
他不顧大臣們的苦苦勸阻,調動了大量的軍隊,準備與鄰國開戰。戰爭的過程十分慘烈,衛國的軍隊遭受了重大的損失,百姓們也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。
這場戰爭過後,衛國的國力大大削弱,國家陷入了困境。但衛靈公依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依舊我行我素。
在歷史的記載中,像衛靈公這樣一意孤行的君主並不少見。例如,在某些朝代,一些皇帝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或堅持錯誤的決策,不顧羣臣的反對,最終導致國家衰敗。
一意孤行這個成語,正是提醒人們不要固執地堅持錯誤的想法或行爲,而應該廣泛聽取他人的意見,保持理性和客觀。只有這樣,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,避免因爲自己的盲目和固執而帶來嚴重的後果。
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需要做出決策的時候,此時我們不能像衛靈公一樣一意孤行,而應該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,綜合考慮各種因素,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生道路更加順暢,避免因爲一時的衝動和固執而誤入歧途。
一意孤行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