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手遮天
成語拼音
- yī shǒu zhē tiān
一手遮天成語解釋
- 一隻手把天遮住。形容依仗權勢,玩弄手段,矇蔽羣衆。
典故出處
- 唐·曹鄴《讀李斯傳》詩:“難將一人手,掩得天下目。”
成語典故
-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,後來到了秦國,勸說秦王,用金錢收買六國的諸侯大臣,收買不了的,就派人刺殺;離間六國的關係,然後派兵攻打。二十多年後,秦王統一了天下。李斯又上書說:“天下會大亂,是因爲有各種學說流派,人聽進去了,心裏就會想別的。現在天下統一了,請制訂完備的法令,請將諸子百家的書全部毀掉,天下就太平了。”秦始皇照辦了。 晚唐詩人曹鄴說:“用欺騙挑撥來獲取國家利益是不對的,用法律來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滅亡。一個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,這怎麼可能呢!(難將一人手,掩得天下目。)”。
成語造句
- 他在那個小地方憑藉着自己的權勢和手段幾乎做到了一手遮天,胡作非爲,百姓們苦不堪言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大齊。大齊在一段時間內政治清明,百姓安居樂業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朝廷中出現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大臣,名叫趙權。
趙權此人極富心機,善於權謀之術。他憑藉着自己的手段,在朝廷中步步高昇,逐漸掌握了巨大的權力。隨着權力的增長,趙權的慾望也愈發膨脹,他開始不滿足於現狀,妄圖將整個國家掌控在自己手中。
趙權利用手中的權力,排除異己,培植自己的勢力。許多忠直之士因爲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爲而遭到迫害,或被貶謫,或被陷害。一時間,朝廷上下人心惶惶,敢怒不敢言。
他在朝堂上飛揚跋扈,對皇帝的決策也常常橫加干涉,甚至在很多時候,他的意見比皇帝的旨意更有分量。皇帝漸漸察覺到了趙權的野心,但此時的趙權已經權勢滔天,皇帝也感到有些無可奈何。
趙權的行爲引起了民間的諸多不滿,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怨聲載道。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,如果任由趙權這樣一手遮天下去,大齊必將陷入混亂和危機。
終於,有一位名叫李義的忠臣挺身而出。他不懼趙權的權勢,收集了趙權的種種罪行,準備向皇帝告發。李義歷經艱難險阻,終於將證據呈遞給了皇帝。皇帝看後勃然大怒,決定對趙權採取行動。
在皇帝的支持下,李義和其他一些正義之士聯合起來,對趙權展開了反擊。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,趙權的勢力被逐漸削弱,最終他被繩之以法,受到了應有的懲罰。
大齊從此又恢復了往日的清明和穩定,百姓們重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。而“一手遮天”這個成語,也由此流傳開來,用來形容那些妄圖憑藉權勢掩蓋真相、爲所欲爲的人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它警示着後人,權力必須受到制約和監督,否則就會滋生腐敗和罪惡,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。正如《荀子·哀公》中所說: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。”只有合理運用權力,爲人民謀福祉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,繁榮昌盛。
一手遮天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