乘人之危

成語拼音

chéng rén zhī wēi

乘人之危成語解釋

乘人家危難的時候去威脅損害。

典故出處

《後漢書·蓋勳傳》:“謀事殺良,非忠也;乘人之危,非仁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東漢時,蓋勳因爲人正直,很有才幹,被舉爲孝廉,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——長史。蓋勳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(hu)管轄,而梁鵠又是蓋勳的朋友。  當時,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,幹盡了壞事,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,又敢怒不敢言。但是,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,敢於碰硬,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。  不料,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,連罪自己,焦慮不安。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,但又喫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,於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勳商量究竟該怎麼辦。  也正巧,蓋勳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。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,並且建議他乘此機會,勸刺史殺了蘇正和,來個公報私仇。蓋勳聽了斷然拒絕說:“爲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,是不忠的表現;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,是不仁的行爲。”  之後,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。蓋勳打比方規勸梁鵠說:“餵養鷹鳶(yuan),要使它兇猛,這樣才能爲您捕獲獵物。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,您卻想把它殺掉。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麼用呢?”。

成語造句

他這種在別人困難之時落井下石的行爲,實際上就是乘人之危,實在令人不齒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故事展現了人性的複雜。 東漢末年,局勢動盪不安。有一個名叫李傕的軍閥,他手握重兵,卻心懷叵測。當時,另一位將領郭汜與李傕之間產生了矛盾,雙方劍拔弩張,隨時可能爆發衝突。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,李傕的謀士賈詡爲他出了一個主意。賈詡深知郭汜的弱點,他建議李傕趁郭汜不備,發動突然襲擊。李傕聽從了賈詡的建議,果然,郭汜被打得措手不及,軍隊遭受了重大損失。 然而,郭汜並沒有就此罷休。他在重整旗鼓後,決定報復李傕。而此時的李傕卻因爲剛剛的勝利而有些得意忘形,放鬆了警惕。郭汜抓住這個機會,再次向李傕發起了攻擊。 在戰鬥中,李傕漸漸處於下風。他開始後悔當初聽從賈詡的建議,認爲自己不應該乘人之危去攻擊郭汜。但此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,他只能拼死抵抗。 就在李傕陷入絕境之時,他的一位部將站了出來,帶領着一隊精兵拼死抵抗郭汜的進攻。在這位部將的英勇奮戰下,李傕終於得以逃脫。 經此一戰,李傕深刻地認識到了乘人之危的後果。他明白了在戰爭中,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利益,而應該從長遠考慮,尊重對手,否則最終可能會自食惡果。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李傕和郭汜的故事漸漸被人們淡忘。但“乘人之危”這個成語卻流傳了下來,時刻提醒着人們要保持正直和善良,不要在他人處於困境時落井下石,趁機謀取不正當的利益。因爲這樣的行爲不僅不道德,而且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。我們應當以史爲鑑,在生活中秉持着正確的價值觀,做一個有擔當、有責任感的人。

乘人之危-成語圖片

乘人之危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