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樣葫蘆
成語拼音
- yī yàng hú lú
依樣葫蘆成語解釋
- 照別人畫的葫蘆的樣子畫葫蘆。比喻單純模仿,沒有創新。同“依樣畫葫蘆”。
典故出處
-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草檄》:“只有一個史閣部,頗有忠心,被馬、阮掣肘,卻也依樣葫蘆。”
成語典故
- 宋朝初年,翰林學士陶谷自以爲文筆高超、才能出衆,想好好表現一下升職,他勸宋太祖重視文字工作。趙匡胤以爲他的工作只是抄寫而已,說是依樣畫葫蘆。陶谷的目的沒有達到,就在住處牆上題詩:“堪笑翰林陶學士,年年依樣畫葫蘆”。
成語造句
- 他做事總是不思考,只是依樣葫蘆地模仿別人,從來沒有自己的創新和想法。
成語故事
- 在宋朝的時候,有一個名叫陶谷的人,他自視甚高,總覺得自己才華出衆。
有一次,陶谷被派到外地去公幹。在那裏,他看到了許多新奇的事物和獨特的風俗習慣。當他回到京城後,便想要在衆人面前顯示一下自己的見識和才華。
於是,在一次聚會上,陶谷開始講述他在外地的經歷。他繪聲繪色地描述着那裏的一切,彷彿自己是唯一瞭解這些事情的人。然而,他所說的很多內容,其實都是他照搬別人的話,甚至連一些細節都沒有改動。
其他人聽了他的講述,一開始覺得很新奇,但漸漸地發現他說的很多事情都似曾相識。有人便開始質疑他,說他不過是依樣葫蘆,把別人說過的話又重複了一遍而已。
陶谷聽到這樣的指責,心裏很不服氣。他反駁道:“我這是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來講述的,怎麼能說是依樣葫蘆呢?”可是,衆人並不相信他的辯解,大家都清楚地看出他不過是在模仿別人,而沒有自己真正的見解和創新。
這個故事被傳了出去,人們便用“依樣葫蘆”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只會模仿別人,而沒有自己獨特想法和創造力的人。就如同陶谷,他本想憑藉自己所謂的“才華”來贏得別人的讚賞和尊重,但最終卻因爲他的依樣葫蘆之舉而被人恥笑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類似的例子。比如在文學藝術領域,有些創作者缺乏創新精神,一味地模仿前人的作品,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一些關注,但終究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記。而那些真正具有創造力和獨特風格的人,才能在歷史的舞臺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在生活中,我們也應該避免成爲“依樣葫蘆”的人。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,勇於創新和嘗試,而不是僅僅滿足於模仿他人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,實現自己的價值。我們不能像陶谷一樣,只知道依樣畫葫蘆,卻沒有真正的內涵和實力。要知道,模仿永遠不能替代創新,只有敢於突破和超越,才能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中立足。
依樣葫蘆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