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地制宜

成語拼音

yīn dì zhì yí

因地制宜成語解釋

因:依據;制:制定;宜:適當的措施。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,制定適宜的辦法。

典故出處

漢·趙曄《吳越春秋·闔閭內傳》:“夫築城郭,立倉庫,因地制宜,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?”

成語典故

從前長安城裏有一個佝僂人郭駱駝以種樹爲生,很多有錢人爭相請他去移栽樹木,因爲他有豐富的種樹經驗,經他移栽的樹木長勢很好,有人詢問經驗時,他說只是因地制宜,讓其自然生長,很多人從他種樹經驗上悟出治國的道理。

成語造句

城市規劃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,做到因地制宜,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和促進城市的發展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衛國。衛國的國君想要大力發展農業,於是派遣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大臣去各地考察農田的情況。 這位大臣名叫李智,他不辭辛勞地走遍了衛國的每一寸土地。在南方的一些地區,他發現那裏氣候溫暖溼潤,土地肥沃,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等作物。而在北方的一些地方,氣候較爲乾燥,土地也相對貧瘠,但卻適合種植小麥、高粱等耐旱的農作物。 李智回宮後,向國君詳細地彙報了他的所見所聞,並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:“國君,我們應該因地制宜,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來安排合適的農作物種植。南方就大力發展水稻種植,北方則專注於小麥和高粱,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農業獲得最大的豐收。” 國君聽了李智的建議,覺得非常有道理,於是下令按照他的提議去實施。果然,在實施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後,衛國的農業發展蒸蒸日上。 南方的稻田裏,水稻茁壯成長,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。百姓們辛勤勞作,收穫了豐碩的稻米,解決了溫飽問題,生活也變得更加富足。而北方的麥田和高粱地,同樣是長勢喜人,麥浪滾滾,高粱火紅,爲國家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儲備。 隨着農業的繁榮,衛國的國力也日益強盛。其他國家紛紛前來取經,想要學習衛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成功經驗。衛國國君感到非常自豪,對李智更是讚賞有加。 然而,好景不長。過了一段時間,新的國君繼位。這位新國君年輕氣盛,好大喜功,他覺得之前的策略過於保守。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,執意要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種植一種所謂的“神奇作物”。 結果,這種作物並不適合所有地區的生長環境。在南方,它因爲不適應潮溼的氣候而大量病死;在北方,它又因爲缺水而枯萎。最終,農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,百姓們生活陷入困境,國家也陷入了危機之中。 這個時候,人們纔想起了李智當初因地制宜的策略是多麼的正確和明智。可惜,爲時已晚。 從這個故事中,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悟到因地制宜這個成語的重要意義。它告訴我們,在做任何事情時,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來採取合適的方法和措施,不能盲目地一刀切。只有這樣,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,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失敗。就如同衛國的農業發展一樣,只有尊重自然規律,因勢利導,才能實現真正的繁榮和進步。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無論是在城市規劃、資源利用,還是在教育、經濟等各個領域,都應該牢記因地制宜的原則,靈活應對各種情況,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和進步。

因地制宜-成語圖片

因地制宜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