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交近攻

成語拼音

yuǎn jiāo jìn gōng

遠交近攻成語解釋

聯絡距離遠的國家,進攻鄰近的國家。這時戰國時秦國採取的一種外資策略。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。

典故出處

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遠交而近攻,得寸則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戰國時期,秦昭襄王向宰相張祿討教治國方略,張祿說秦國有天然屏障與兵車,勢力足夠號令諸侯,最近攻打遙遠的齊國,這是一個大錯,應該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,先前已有魏國打擊中山結果讓趙國吞併中山,秦王採用他的計謀。

成語造句

在國際政治中,一些國家採取靈活的策略,時而聯合遠方的勢力,時而對近處的對手進行制約,可謂是遠交近攻的典型表現。

成語故事

在戰國時期,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,逐漸有了兼併六國、統一天下的野心。當時秦國的相國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——遠交近攻。 范雎認爲,秦國不能同時與所有的諸侯國爲敵,而應該與距離較遠的國家交好,讓他們保持中立,然後集中力量攻打與秦國相鄰的國家。這樣既能逐步擴大秦國的領土,又能避免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。 秦昭襄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,開始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。秦國首先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鄰國韓國和魏國。秦國不斷對韓、魏用兵,奪取了大片土地。同時,秦國與齊國等遠方的國家保持友好關係,使它們不干預秦國的行動。 在攻打韓國的過程中,秦國運用了各種手段。有時通過軍事進攻,迅速佔領城池;有時利用韓國內部的矛盾,挑撥離間,使其自亂陣腳。而對於魏國,秦國則採取了恩威並施的策略。一方面通過戰爭威脅,迫使魏國割地求和;另一方面又給予一些好處,讓魏國保持一定程度的順從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秦國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顯著的成果。韓國和魏國的實力被大大削弱,秦國的領土不斷擴張。其他諸侯國看到秦國的強大和這一策略的有效性,開始感到恐懼和擔憂。 趙國曾試圖聯合其他諸侯國對抗秦國,但由於各國之間存在着利益分歧和矛盾,難以形成有效的聯盟。而秦國利用遠交近攻的策略,不斷分化瓦解各國之間的關係,使它們無法團結一致對抗秦國。 最終,秦國憑藉着遠交近攻的戰略,逐步消滅了其他諸侯國,實現了統一六國的大業。這一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,成爲了軍事和政治策略中的經典範例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許多政治家和軍事家都借鑑了遠交近攻的思想,根據不同的形勢和情況靈活運用,以達到自己的目的。它提醒着人們在處理複雜的國際關係和競爭中,要善於分析形勢,合理選擇盟友和對手,有針對性地採取行動,以實現自己的長遠目標。正如秦國通過這一策略奠定了其統治天下的基礎,遠交近攻的智慧在後世也不斷被演繹和發展,成爲了人類智慧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。

遠交近攻-成語圖片

遠交近攻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