脣亡齒寒

成語拼音

chún wáng chǐ hán

脣亡齒寒成語解釋

嘴脣沒有了,牙齒就會感到寒冷。比喻利害密要相關。

典故出處

《左傳·哀公八年》:“夫魯,齊晉之脣,脣亡齒寒,君所知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春秋時候,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,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(guó)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,要派兵滅了虢國。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,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。“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?”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。大夫荀息說:“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、貪圖小利的人,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,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。”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,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,就說:“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,虢國滅了,虞國也不能獨存,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。”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。 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,頓時心花怒放,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,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。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,趕快阻止道:“不行,不行,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,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,有事可以自彼幫助,萬一虢國滅了,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。俗話說:‘脣亡齒寒’,沒有嘴脣,牙齒也保不住啊!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。”虞公說:“人家晉國是大國,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,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?”宮之奇連聲嘆氣,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,於是就帶着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。  果然,晉國軍隊借道虞國,消滅了虢國,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,滅了虞國。

成語造句

兩個國家一直保持着友好的關係,因爲他們深知一旦一方出現問題,另一方也將面臨危機,正所謂脣亡齒寒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晉國想要向外擴張,他們把目光瞄準了虢國和虞國。虢國和虞國是兩個相鄰的小國,彼此之間有着一定的同盟關係。 晉國的國君晉獻公聽取了大臣荀息的建議,準備先向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。虞國的國君貪圖晉國送來的珍貴禮物,不顧大臣宮之奇的強烈反對,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請求。 宮之奇深知其中的厲害關係,他向虞國國君進諫道:“虢國和虞國就如同嘴脣和牙齒一般,相互依存。嘴脣沒有了,牙齒就會感到寒冷。如果虢國被晉國滅掉,那麼虞國也必然難以倖免啊!”然而,虞國國君卻被眼前的利益矇蔽了雙眼,根本聽不進宮之奇的話。 晉國軍隊順利地通過虞國攻打虢國,虢國由於沒有防備,很快就被晉國所滅。在回師的途中,晉國軍隊順便又把虞國也給滅了,虞國國君這才如夢初醒,懊悔不已,但爲時已晚。 這就是“脣亡齒寒”的故事。這個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、相互影響的關係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許多國家和勢力之間都存在着類似的關聯。如同三國時期,孫劉聯盟對抗曹操,若一方失利,另一方也會陷入危險境地。 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也能看到許多“脣亡齒寒”的例子。比如在商業領域,各個企業之間可能存在着合作與競爭的關係。如果其中一個企業因爲某些原因陷入困境,可能會對與其相關的企業產生連鎖反應。同樣,在國際關係中,各國之間的利益也是相互交織的,一個國家的決策和行動可能會對其他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。 我們應當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汲取教訓,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全局的意識,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短暫利益而忽視了潛在的風險和後果。要明白事物之間的聯繫,注重合作與互助,共同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,這樣才能實現長久的穩定和發展。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並踐行“脣亡齒寒”所蘊含的道理時,才能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立足並取得成功。

脣亡齒寒-成語圖片

脣亡齒寒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