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作解人
成語拼音
- zì zuò jiě rén
自作解人成語解釋
- 指不明真意而亂髮議論的人。
典故出處
- 南朝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非但能言人不可得,正索解人亦不得。”
成語典故
- 東晉時期,謝安年輕時對戰國時期趙國公孫龍著的《白馬論》不能理解,就去向金紫光祿大夫阮裕請教。阮裕寫了一篇解說《白馬論》的文章交給謝安。謝安對他的解說文更加看不明白,又去請教他。阮裕自嘆道自己是強做解人。
成語造句
- 他總是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去評判別人,簡直就是在自作解人,這樣的行爲讓人很反感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名叫張華的人。
張華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,但他自幼聰慧好學,博覽羣書,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華,在學問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他的名聲漸漸傳開,許多人都對他敬佩有加。
有一次,張華去參加一個文人聚會。在聚會上,衆人紛紛高談闊論,發表着自己對各種經典著作和時事的見解。其中有一個年輕人,自命不凡,總是急於在衆人面前表現自己。
當大家討論到一部非常深奧的經典時,這個年輕人在沒有完全理解的情況下,就開始誇誇其談,對其進行隨意的解讀和評判。他的言論漏洞百出,卻還自以爲得意。
張華在一旁靜靜地聽着,心中暗暗搖頭。他覺得這個年輕人過於自負,根本沒有真正理解經典的內涵,卻在這裏自作聰明地充當解人。
聚會結束後,張華找到那個年輕人,溫和地對他說:“經典之作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,我們應該懷着敬畏之心去認真研讀,而不是輕易地妄加解讀。你這樣自以爲是地解讀,不僅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真諦,還可能誤導他人。”
年輕人聽了張華的話,一開始還有些不服氣,但當張華詳細地爲他講解了經典中的一些要點和深意後,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淺薄和錯誤。
從那以後,這個年輕人不再盲目自大,而是靜下心來認真學習。而張華也因爲他的博學和謙遜,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讚譽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像這個年輕人這樣自作解人的人並不少見。他們往往憑藉着一點皮毛的知識或者一知半解的理解,就急於對事物下結論,卻不知自己的行爲是多麼可笑和膚淺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會像張華一樣,以謙虛的態度不斷學習,深入探究,而不是輕易地認爲自己就是那個能解讀一切的人。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中汲取教訓,避免成爲那個自作解人的人,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和素養,以更加客觀和準確的態度去理解和對待這個世界。
自作解人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