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有公論
成語拼音
- zì yǒu gōng lùn
自有公論成語解釋
- 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衆自然會有評論。
典故出處
- 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品藻》:“扞庾公呴又問:‘何者居其右?’王曰:‘自有人。’又問:‘何者是?’王曰:‘噫!其自有公論。’”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一回:“朝廷自有公論,汝豈可造次?”
成語典故
- 晉朝時期,大將軍王敦到了都城,中書令庾亮問他四個好友是誰?王說是庾凱、王夷甫、阿平、胡毋彥國,其中阿平最差。庾亮又問哪個最好,王敦說自然有人,庾亮要他說名字,王敦說自有公論。左右人暗中踩庾亮腳,這纔沒往下說。
成語造句
- 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,時間自會證明,到時候自有公論。
成語故事
- 在東漢末年,天下紛爭不斷,局勢動盪不安。
有一位名叫禰衡的才子,他才華橫溢但性格高傲。禰衡初到許昌時,懷揣着一腔抱負,希望能得到重用。然而,他那直言不諱且常常不留情面的處世方式,讓很多人對他敬而遠之。
當時的曹操權勢滔天,禰衡前往拜見。曹操見他如此狂傲,心中不悅,便故意羞辱他,讓他擔任擊鼓的小吏。禰衡並未推辭,在一次宴會上,他當着衆人的面脫光衣服擊鼓,以此來表達對曹操的不滿。曹操雖然憤怒,但顧忌到禰衡的名聲,也不好直接殺他,便把他遣送給了荊州的劉表。
劉表一開始很欣賞禰衡的才華,對他委以重任。但禰衡依舊我行我素,多次冒犯劉表。劉表無奈,又把他送到了江夏太守黃祖那裏。黃祖是個急性子,禰衡在一次宴會上與黃祖發生爭執,竟當衆辱罵黃祖。黃祖大怒,當場就下令處死了禰衡。
禰衡的死引起了廣泛的議論。有人認爲他恃才傲物,自尋死路;也有人同情他懷才不遇,被權貴所不容。但無論如何,對於禰衡的行爲和結局,衆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評判,這正所謂“自有公論”。歷史的長河不斷流淌,人們在評價禰衡時,會綜合各種因素來考量。他的才華不可否認,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導致了他最終的悲劇。
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,類似禰衡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。他們的命運各不相同,但都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。而對於他們的功過是非,後人會依據歷史的記載和傳承下來的故事進行分析和判斷,每個人的觀點或許不同,但最終會形成一種普遍的、客觀的公論。這種公論並非一成不變,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,可能會有所變化和調整,但它始終存在,見證着歷史的發展和人類的思考。正如禰衡的故事,雖已過去久遠,但關於他的討論和公論卻一直延續至今,成爲人們瞭解那個時代和人性的一個窗口。
自有公論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