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意取容

成語拼音

ē yì qǔ róng

阿意取容成語解釋

指曲從其意,以取悅於人。

典故出處

《南史·孝義傳下·陶季直》季直不能阿意取容,明帝頗忌之,出爲輔國長史、北海太守。”

成語典故

當英景之間,國勢初更,人心觀望,執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。★《明史·高穣胡濙等贊》

成語造句

在職場中,爲了升職而一味阿意取容,放棄原則的人,往往難以獲得真正的尊重和成就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有一位名叫張諛的官員。他一心只想取悅皇帝,以謀求自己的榮華富貴。 當時的皇帝性格較爲自負,喜歡聽阿諛奉承之詞。張諛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,便開始刻意迎合皇帝的喜好。每次皇帝提出一個想法或決策,不管其是否合理,張諛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表示贊同和支持,極盡諂媚之能事。 有一次,皇帝提出了一個明顯有弊端的政策,許多大臣都看出了其中的問題,紛紛進言勸阻。然而,張諛卻無視這些合理的意見,依然阿意取容,對皇帝的決策大加讚揚,說這是英明之舉,必能帶來巨大的好處。他的這種行爲讓其他正直的大臣們十分憤慨,但張諛卻不以爲意,依舊我行我素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張諛憑藉着這種阿意取容的手段,在皇帝面前越來越得寵,官職也不斷升遷。他開始利用自己的權力打壓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,使得朝堂之上敢於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。 歷史上,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。比如秦朝的趙高,通過阿諛奉承秦二世,獲得了極大的權力,最終導致秦朝的政治黑暗、民不聊生。而那些一味阿意取容的人,往往會爲了個人的私利而忽視國家和百姓的利益,他們的行爲最終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。 張諛的所作所爲最終還是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不滿,他們聯合起來,收集了張諛的種種劣跡,呈遞給了皇帝。皇帝在瞭解到真相後,也意識到了自己被張諛的阿意取容所矇蔽,對他的行爲感到十分失望和憤怒。於是,皇帝下令將張諛革職查辦,張諛最終落得了一個可悲的下場。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,在面對權威和利益時,不能喪失自己的原則和底線,不能爲了取悅他人而放棄真理和正義。只有堅守正道,敢於直言,才能真正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。

阿意取容-成語圖片

阿意取容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