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諛逢迎

成語拼音

ē yú féng yíng

阿諛逢迎成語解釋

阿諛用言語恭維別人;逢迎迎合別人的心意。奉承,拍馬,討好別人。

典故出處

《二程全書·伊川易傳一》周之與否在君而已,不可阿諛奉迎求其比己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其時京師有一流棍,名叫李光,專一阿諛逢迎,諂事令孜。★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二

成語造句

在職場中,那種爲了個人利益而對上司毫無原則地吹捧,阿諛逢迎的行爲是令人不齒的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有一位名叫張佞的官員。 張佞本是一個貧寒子弟,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一些機緣巧合進入了官場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他逐漸迷失在了權力與慾望的漩渦之中。他發現,只要對上級阿諛逢迎,就能獲得更多的好處和晉升的機會。 一次,皇帝提出了一個並不完善的決策,其他大臣們都看出了其中的弊端,但大都選擇了沉默不語。而張佞卻立刻站出來,對皇帝的決策大肆吹捧,用盡了各種華麗的言辭來誇讚皇帝的英明睿智。皇帝聽了自然十分高興,對張佞也越發另眼相看。 從那以後,張佞更加變本加厲地進行阿諛逢迎。無論是在朝堂之上,還是在私下裏,他都不放過任何一個討好上級的機會。他會爲了迎合某位權貴的喜好,而不惜違背自己的原則和良心。 當時,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大臣名叫李正,他對張佞的行爲十分看不慣,多次在朝堂上直言不諱地指出張佞的諂媚之舉。李正引經據典,以古代的賢臣爲榜樣,希望能喚起皇帝和其他大臣對這種不良風氣的警惕。然而,張佞卻憑藉着自己的阿諛之術,在皇帝面前不斷詆譭李正,說他居功自傲、不把皇帝放在眼裏。 久而久之,皇帝漸漸對李正產生了不滿,而張佞則趁機排擠李正,讓他在朝堂上處處受到刁難。張佞的勢力也越來越大,許多官員爲了保住自己的地位,也紛紛效仿他,開始對上級阿諛逢迎。 但正所謂“多行不義必自斃”,張佞的所作所爲最終還是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反感和反抗。他們暗中收集張佞的罪證,準備將他的醜惡行徑揭露出來。終於,在一次關鍵的事件中,張佞的阿諛逢迎導致了嚴重的後果,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。那些有識之士趁機將證據呈給了皇帝,皇帝這才如夢初醒,意識到自己被張佞的花言巧語所矇蔽。 皇帝大怒,立刻下令對張佞進行嚴查,張佞的種種惡行也被公之於衆。他曾經依靠阿諛逢迎得來的一切都化爲了泡影,最終落得了一個悲慘的下場。而朝堂也經過一番整頓,逐漸恢復了清正廉明的風氣。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,阿諛逢迎或許能帶來一時的好處,但終究不是正道,只有秉持着正直和忠誠,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跡。

阿諛逢迎-成語圖片

阿諛逢迎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