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坐待斃
成語拼音
- ān zuò dài bì
安坐待斃成語解釋
- 坐着等死。指不積極想辦法,坐等滅亡。
典故出處
- 明·李贄《焚書·復鄧鼎石》惟是世人無才無術,或有才術矣,又恐利害及身,百般趨避,故亦遂因循不理,安坐待斃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,如果不積極進取、努力拼搏,只一味地消極等待,那無異於安坐待斃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,有一位年輕的大臣名叫李明。當時,國家面臨着嚴重的內憂外患,周邊強國虎視眈眈,國內又遭遇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。
然而,朝堂上的一些大臣們卻顯得麻木不仁,他們每日按部就班地處理事務,對於國家的危機似乎並不上心。李明看在眼裏,急在心裏,他多次向國王進言,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應對策略,希望能夠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。
可是,國王卻被那些安於現狀的大臣們所影響,覺得李明有些危言聳聽,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。日子一天天過去,國家的形勢愈發危急,周邊強國終於按捺不住,開始發動了侵略戰爭。
面對敵軍的來襲,那些原本安坐朝堂的大臣們頓時慌了手腳,他們毫無應對之策,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敵軍長驅直入。而百姓們也因爲長期的困苦和戰爭的爆發,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。
李明心急如焚,他再次向國王進言,懇請國王立刻採取行動,組織軍隊進行抵抗。但國王此時依然猶豫不決,他擔心戰爭會帶來更大的損失。
李明深知,如果繼續這樣安坐待斃下去,國家必將滅亡。於是,他不顧個人安危,毅然決然地站出來,帶領着一羣有識之士,積極籌備防禦事宜。他們四處奔走,招募士兵,籌集糧草,準備與敵軍決一死戰。
在李明的努力下,終於組建起了一支雖然人數不多,但充滿鬥志的軍隊。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,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。儘管敵衆我寡,但他們憑藉着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,一次次地擊退了敵軍的進攻。
最終,在李明和衆人的努力下,國家成功地抵禦了敵軍的侵略,度過了這場危機。而那些曾經安坐待斃的大臣們,也受到了應有的教訓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當面臨困難和危機時,我們不能安坐待斃,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去尋找解決辦法,勇敢地去面對挑戰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,就如同李明一樣,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氣,挽救了國家和人民。正如《周易》中所說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,不斷努力奮鬥,而不是消極等待,坐以待斃。
安坐待斃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