鞍不離馬,甲不離身
成語拼音
- ān bù lí mǎ,jiǎ bù lí shēn
鞍不離馬,甲不離身成語解釋
- 甲鎧甲,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。馬不卸鞍,人不解甲。處於高度警惕狀態。
典故出處
- 唐《敦煌變文集·卷一·漢將王陵變》鞍不離馬背,甲不離將身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古時的將軍們征戰沙場,時刻警惕,即便在營帳中休憩,也是鞍不離馬,甲不離身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烽火歲月裏,有一位英勇的將軍名叫李勇。
李勇自幼習武,心懷報國之志。他生活在一個戰亂頻繁的時代,國家邊境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。李勇毅然投身軍旅,憑藉着自己的勇猛和智謀,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。
有一次,敵軍大規模入侵,形勢十分危急。李勇奉命率領一支軍隊前往迎敵。出征之前,他仔細地檢查自己的裝備,確保鞍不離馬,甲不離身,做好了隨時投入戰鬥的準備。在戰場上,李勇身先士卒,衝鋒陷陣,他的士兵們也受到他的鼓舞,奮勇殺敵。然而,敵軍數量衆多,且戰鬥力也不容小覷。戰鬥異常激烈,雙方陷入了膠着狀態。
李勇深知,此時稍有鬆懈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。他始終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戰鬥狀態,片刻也不敢讓自己的盔甲離身。他在戰場上往來衝殺,如入無人之境,一次次地打退了敵軍的進攻。經過數天的激戰,敵軍終於被擊退,李勇和他的軍隊取得了勝利。
這場勝利讓李勇聲名遠揚,他的名字成爲了百姓口中的英雄。而他始終堅守的“鞍不離馬,甲不離身”的信念也被人們傳頌開來。此後,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,李勇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這種高度的戒備和戰鬥精神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像李勇這樣的英雄人物還有很多。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忠誠與勇敢,什麼是責任與擔當。他們時刻準備着爲國家和人民而戰,這種“鞍不離馬,甲不離身”的精神,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成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。即使在和平年代,這種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。它提醒着我們要保持警覺,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,隨時準備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。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,我們要像那些古代的英雄一樣,堅定信念,勇往直前,永不退縮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。
鞍不離馬,甲不離身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