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持不定

成語拼音

bǎ chí bù dìng

把持不定成語解釋

沒有明確的主見,遊移反覆。

典故出處

《野叟曝言》第二回但恐日後把持不定,爲異端所惑,一時失足。”

成語典故

他意志薄弱,一遇風浪就把持不定。

成語造句

他在面對多個選擇時,內心糾結,想法總是變來變去,完全把持不定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,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大臣。李賢自幼聰慧過人,飽讀詩書,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朝中逐漸嶄露頭角。 當時,國家正面臨着一系列的抉擇和挑戰。邊境時有外族侵擾,國內也存在着一些政治分歧和利益紛爭。皇帝年事漸高,對於朝政的把控也有些力不從心。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下,李賢被委以重任,參與到許多關鍵的決策之中。 然而,隨着權力的增大,李賢開始陷入了糾結和猶豫之中。面對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,他常常把持不定。比如在對待外族入侵的問題上,有的大臣主張強硬對抗,傾盡國力一戰;而有的大臣則認爲應該採取和談的方式,避免生靈塗炭。李賢在這兩種觀點之間搖擺不定,遲遲無法做出果斷的決定。 有一次,國內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旱災,百姓生活受到極大影響。對於如何救災,朝堂上又出現了多種聲音。有的說應該開倉放糧,有的說要興修水利,還有的說要舉行祭祀祈求上天降雨。李賢在這些方案面前猶豫不決,一會兒覺得這個有道理,一會兒又覺得那個可行,始終不能堅定地選擇一條路走下去。 時間一天天過去,問題卻因爲李賢的把持不定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。百姓們怨聲載道,國家的局勢也變得越來越危急。李賢的好友張括實在看不下去了,他找到李賢,誠懇地對他說:“賢弟,你不能再這樣搖擺不定了。昔日聖人孔子面對抉擇時,也會深思熟慮,但最終會果斷做出決定。如今你身負國家重任,若不能堅定立場,做出正確的選擇,如何對得起百姓和皇上對你的信任呢?” 李賢聽後,如夢初醒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,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。他靜下心來,仔細分析各種情況,結合歷史上的經驗教訓,終於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在之後的決策中,他不再輕易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,而是堅定地按照自己的判斷去行動。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國家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。李賢也明白了,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,不能一味地把持不定,而要堅定自己的信念,果斷地做出決策,才能真正爲國家和人民謀福祉。從此,他更加用心地處理國家事務,成爲了一位備受尊敬的大臣。這個故事也警示後人,在關鍵時刻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果斷抉擇,而不是像李賢曾經那樣把持不定,否則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。

把持不定-成語圖片

把持不定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