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身不遂
成語拼音
- bàn shēn bù suí
半身不遂成語解釋
- 遂通隨”,順從。原爲醫學病症名,指半邊身體不能隨意轉動。有時比喻詩文部分好,部分不好,不夠勻稱。
典故出處
- 漢·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》無風之爲病,當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爲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。”
成語典故
- 蔣百里在宜山的南邊路上,汽車壞了,他受了一下子涼,就有一點半身不遂的樣子。★馮玉祥《我所認識的蔣介石》第三十一章
成語造句
- 他因那場意外導致腦部受傷,如今行動艱難,彷彿半身不遂一般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有一位名叫李華的年輕人。李華家境貧寒,但他卻勤奮好學,一心想着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。
一天,李華聽聞鎮上來了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先生在講學,他便興沖沖地趕去聆聽。在講學的過程中,李華聽得如癡如醉,對知識的渴望愈發強烈。然而,就在他全神貫注之時,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了。
那天講學結束後,李華在回家的路上,遭遇了一場嚴重的馬車事故。他被馬車撞倒後,身體受到了極大的創傷,經過救治,雖然保住了性命,但卻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。從此,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曾經那個行動自如、充滿活力的李華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只能依靠輪椅行動的殘疾人。這對李華來說,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。他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和痛苦之中,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了希望。
但是,李華並沒有一直沉淪下去。他想起了歷史上那些身殘志堅的人物,比如左丘失明卻著有《左傳》,孫臏被臏腳卻能輔佐齊國成就霸業。他意識到,自己不能就這樣放棄。
於是,李華開始重新振作起來,他努力鍛鍊自己還能活動的身體部位,用頑強的毅力來克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。雖然過程無比艱難,但他始終沒有放棄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華憑藉着自己的努力,不僅能夠生活自理,還開始重新學習知識。他用自己僅能活動的手,艱難地書寫着每一個字。最終,李華憑藉着堅韌不拔的精神,成爲了小鎮上有名的學者,他的事蹟也激勵着許多人。
儘管李華依然半身不遂,但他卻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,即使身體殘缺,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,依然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,生活中難免會遭遇挫折和困難,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,要像李華一樣,勇敢地面對,堅持不懈地努力,最終一定能夠克服困難,迎來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。
半身不遂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