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上半下

成語拼音

bàn shàng bàn xià

半上半下成語解釋

指兩可之間。

典故出處

《朱子全書》卷十三年無改,謂是半上半下底事,在所當改者,但不可匆遽急改之。”又卷十九微子去卻易,比干則索性死,他(箕子)在半上半下處,最是難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對於這件事的態度總是半上半下,讓人摸不清他到底是支持還是反對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有一位年輕的書生名叫李明。李明自幼聰慧好學,一心渴望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,光宗耀祖。 一天,李明偶然間結識了一位富家公子張華。張華雖然家境殷實,但整日遊手好閒,不務正業。兩人相識後,張華時常邀請李明一同玩樂,李明起初還能堅守本心,婉言拒絕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面對張華的多次邀請,李明心中也產生了動搖,一方面他知道自己應該專心讀書,爲科舉做準備;另一方面,又覺得偶爾放鬆一下也無妨。就這樣,李明開始半上半下地跟着張華出入各種娛樂場所,學業也漸漸有所荒廢。 李明的老師察覺到了他的變化,便嚴厲地告誡他:“學業爲重,切不可因一時的玩樂而迷失了方向。”李明聽後,心中十分愧疚,決定與張華斷絕來往,重新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。可是,當張華再次找上門來,李明又陷入了兩難的境地,一方面他不想辜負老師的期望,另一方面又覺得不好直接拒絕張華的情誼。 就這樣,李明在這種半上半下的狀態中糾結徘徊,始終未能完全下定決心。科舉考試的日子越來越近,而他的學業卻進展緩慢。終於,在科舉考試中,李明名落孫山。他懊悔不已,意識到自己因爲半上半下的態度,既沒有盡情享受玩樂,又耽誤了學業,最終落得個兩手空空的下場。 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,比如一些人在面對抉擇時猶豫不決,不能果斷地做出決定,結果往往錯失良機或者陷入困境。就如同《史記》中記載的鴻門宴上的項羽,在面對是否要除掉劉邦時,半上半下,猶豫不決,最終放虎歸山,給自己留下了巨大的隱患。 李明從這次失敗中吸取了教訓,他明白了做事情必須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全力以赴的態度,不能總是處於半上半下的狀態。從此,他發奮圖強,不再受外界的干擾,最終通過努力再次參加科舉考試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目標,果斷地做出選擇,不能像李明一開始那樣半上半下,搖擺不定。只有堅定地朝着目標前進,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。否則,就可能像那水中的浮萍,隨波逐流,最終一事無成。

半上半下-成語圖片

半上半下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