蓴羹鱸膾
成語拼音
- chún gēng lú kuài
蓴羹鱸膾成語解釋
- 蓴:蓴菜;膾:切得很細的肉。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。
典故出處
- 《晉書·張翰傳》:“翰因見秋風起,乃思吳中菰菜、蓴羹、鱸魚膾。”
成語典故
- 西晉時期,吳縣人張翰才思敏捷,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,經常與朋友外出喝酒聊天,喫蓴菜羹與紅膾鱸魚。他曾到洛陽大司馬府做官,見官場黑暗,不由得想起家鄉的蓴羹鱸膾,就毅然辭官,悄悄地回到故鄉。
成語造句
- 秋風起,他想起了家鄉的味道,那蓴羹鱸膾的鮮美讓他不禁心生思念。
成語故事
- 在西晉時期,有一個名叫張翰的人。張翰才華橫溢,爲人灑脫不羈。
當時張翰在洛陽爲官,雖然仕途看上去還算順利,但他的心中卻時常感到一種莫名的惆悵和壓抑。
有一天,秋風乍起,張翰突然想起了家鄉吳中的美食蓴羹和鱸膾。他想起了家鄉那美麗的景色,那熟悉的人和事,心中涌起了一股強烈的思鄉之情。他不禁感慨道:“人生最重要的是隨心而活,爲了功名利祿遠離家鄉,實在是得不償失啊!”
於是,張翰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官職,踏上了歸鄉之路。他的舉動讓很多人感到不解和惋惜,有人勸他不要輕易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官職,但張翰卻不爲所動。他說:“我不能因爲貪戀官場的榮華富貴而忘記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。”
張翰回到家鄉後,盡情地享受着與家人團聚的歡樂,品嚐着那美味的蓴羹鱸膾。他的行爲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,人們對他這種率性而爲、追求自由的精神既敬佩又羨慕。
歷史上,像張翰這樣爲了心中的追求而放棄功名利祿的人並不多見。他的故事被後人傳頌,“蓴羹鱸膾”這個成語也因此而來,用來形容人們對家鄉的思念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。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,張翰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纔是真正的人生價值。他的故事提醒着我們,在追逐功名利祿的道路上,不要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,要珍惜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,勇敢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和自由。正如張翰一樣,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,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蓴羹鱸膾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