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年不登
成語拼音
- bǐ nián bù dēng
比年不登成語解釋
- 比屢屢;頻頻。農業連年歉收。亦作比歲不登”。
典故出處
- 《晉書·傅玄傳》時比年不登,羌胡擾邊,詔公卿會議,玄應對所問,陳事切直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這一帶遭遇了連年的自然災害,糧食收成很差,真可謂比年不登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,曾經有一段時期,那裏的百姓們遭遇了連續多年的艱難困境。
這個國家的土地原本肥沃,人們也勤勞耕作,生活安寧而平靜。然而,不知從何時起,氣候開始變得異常。先是雨水稀少,河流乾涸,土地乾裂,農作物難以生長。緊接着,又遭遇了蝗災,鋪天蓋地的蝗蟲席捲而來,將所剩無幾的莊稼喫得一乾二淨。
連續幾年,莊稼都是收成寥寥,幾乎可以說是顆粒無收。百姓們面臨着飢餓的威脅,生活陷入了極大的困苦之中。起初,他們還能依靠以往的存糧勉強維持生計,但隨着時間的推移,存糧也漸漸耗盡。
許多家庭不得不節衣縮食,甚至有人因爲飢餓而失去了生命。市場上的物價飛漲,一斗米的價格變得高不可攀。一些富戶開始囤積糧食,試圖在這場危機中謀取暴利,這使得普通百姓的處境更加艱難。
國王和大臣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,他們緊急商議對策。國王下令開倉放糧,以緩解百姓的飢餓,但這也只是杯水車薪。大臣們紛紛獻計獻策,有人提議興修水利,改善灌溉條件;有人主張引進新的農作物品種,增強抵禦災害的能力。
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情況逐漸開始有所好轉。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灌溉更加便利,新的農作物品種也慢慢適應了當地的環境。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,這個國家終於逐漸走出了困境,迎來了豐收的喜悅。
這段比年不登的艱難歲月,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類的渺小,也讓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寧與繁榮。同時,它也成爲了這個國家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教訓,提醒着後人要時刻關注自然環境的變化,做好應對各種困難的準備,只有這樣,才能在風雨來臨之時,保持國家和人民的穩定與發展。
比年不登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