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權量力

成語拼音

bǐ quán liàng lì

比權量力成語解釋

比較衡量兩方面的權力和力量。也用來指衡量兩方面的輕重。

典故出處

漢·賈誼《過秦論上》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,比權量力,則不可同年而語矣。”

成語典故

設我中國至此時而不一變,安能埒於歐洲諸大國,而與之比權量力也哉!清·王韜《變法中》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,我們需要冷靜思考,全面分析各方因素,切不可盲目行動,而要做到心中有數,懂得比權量力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以前,有兩個國家,分別是陳國和蔡國。陳國的國王陳厲公野心勃勃,一直渴望擴張自己國家的領土和勢力。 當時,蔡國的實力與陳國相比,略顯遜色。陳厲公認爲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,他開始頻繁地在邊境製造摩擦,試圖挑起事端。蔡國國王得知後,十分憤怒,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,不能輕易地發動戰爭。 陳厲公的大臣們紛紛進言,建議他謹慎行事,不要貿然行動。然而,陳厲公卻被自己的野心矇蔽了雙眼,他堅信自己能夠戰勝蔡國。 在一次朝堂會議上,陳厲公得意洋洋地說道:“蔡國如今實力大不如前,我們正應該趁此機會,一舉將其吞併。”一位睿智的老臣站出來反對道:“大王,我們切不可輕舉妄動。雖然蔡國目前可能稍弱,但戰爭之事不可只看表面,我們需要仔細地比權量力,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,包括兩國的兵力、資源、民心等。貿然進攻,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。” 陳厲公聽後,十分不悅,他斥責老臣膽小怕事。但老臣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,他引用歷史上的諸多事例,說明在戰爭中不謹慎比權量力會帶來的災難性後果。 然而,陳厲公一意孤行,還是發動了對蔡國的戰爭。起初,陳國的軍隊憑藉着出其不意的進攻,取得了一些小勝利。但蔡國國王迅速做出反應,整合全國之力進行抵抗。隨着戰爭的持續進行,陳國漸漸顯露出了疲態。他們發現蔡國的韌性遠超想象,而且在戰爭中也展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。 最終,這場戰爭以陳國的失敗而告終。陳厲公後悔不已,他意識到自己當初沒有聽從老臣的建議,沒有認真地比權量力,才導致瞭如此慘痛的結局。他感慨道:“我真是太魯莽了,沒有正確評估雙方的實力,才讓國家陷入如此困境。” 從此之後,陳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爲和策略,學會了在面對重大決策時,要全面地比權量力,不再盲目行動。而這個故事也被後人銘記,提醒着人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,權衡利弊,切不可憑藉一時衝動而做出錯誤的決定。就如同孫子兵法中所說: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。”只有正確地比權量力,才能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最適合的道路,避免重蹈覆轍。

比權量力-成語圖片

比權量力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