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物醜類

成語拼音

bǐ wù chǒu lèi

比物醜類成語解釋

指連綴同類事物,進行排比歸納。

典故出處

《禮記·學記》古之學者,比物醜類。”鄭玄注以事相況而爲之。醜,猶比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則知三代語言,漢人猶難遍識,願學者‘比物醜類’以求之。★清·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十

成語造句

在研究古代文化時,我們常常需要通過對不同事物的比較來探尋規律,這其實就是一種比物醜類的方法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,這個國家的君王十分重視對臣民的管理和教導。 有一次,君王召集了大臣們,希望他們能想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來規範臣民的行爲,讓整個國家更加有序和和諧。其中一位智慧的大臣站了出來,他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。 他說:“陛下,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和榜樣來引導臣民,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正確的,什麼是錯誤的。就如同我們在分辨事物時,可以將相似的東西放在一起進行比較,從而清晰地看出它們的特點和差異。這就好比比物醜類,我們可以拿一些行爲良好的典型,讓大家去效仿;同時,也可以展示一些負面的例子,讓大家引以爲戒。” 君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,於是決定讓這位大臣去實施這個辦法。大臣首先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那些品德高尚、行爲端正的人,並將他們的事蹟廣泛傳播,讓人們學習他們的優點和精神。同時,他也收集了一些不良行爲的案例,通過各種方式展示給臣民,讓他們清楚地看到這些行爲的後果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臣民們在這些具體事例的引導下,開始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行爲。那些原本品德有些欠缺的人,看到那些負面例子所帶來的後果,也紛紛改正自己的錯誤。整個國家的風氣逐漸變得良好起來,社會秩序也更加穩定。 這位大臣的方法得到了君王的高度讚賞,他也因此受到了重用。而“比物醜類”這個概念也在這個國家廣泛傳播開來,成爲了人們在思考問題、教育他人時常用的一種方式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類似的通過比較和分類來進行管理和教導的例子屢見不鮮。比如古代的思想家們常常通過列舉各種事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,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。而在教育領域,老師們也會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和道理。 比物醜類的方法不僅在國家治理和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,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樣適用。當我們面對複雜的情況時,可以通過將不同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類,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同時,它也提醒着我們要善於觀察和總結,從周圍的事物中汲取經驗和教訓。 總之,“比物醜類”雖然看似簡單,但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。它是人們在認識世界、管理社會和提升自我的過程中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,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運用。

比物醜類-成語圖片

比物醜類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