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也正名

成語拼音

bì yě zhèng míng

必也正名成語解釋

指必須按照正統倫理觀念和禮儀關係來端正綱紀名分。

典故出處

《論語·子路》子路曰‘衛君待子而爲政,子將奚先?’子曰‘必也正名乎!’”

成語典故

必也正名,各司其局,古人所守,某敢忘之?★宋·王讜《唐語林·方正》

成語造句

這件事在處理之前,我們得先把相關的細節搞清楚,做到條理分明,必也正名。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期,衛國發生了一場內亂。衛靈公的太子蒯聵因冒犯南子而被迫出逃,衛靈公死後,蒯聵的兒子輒繼位,是爲衛出公。 此時,蒯聵一心想要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君位,他在晉國的支持下準備回國爭奪權力。而孔子的弟子子路當時在衛國爲官,他決定堅守自己的職責,維護衛國的穩定。 子路深知這場權力鬥爭的複雜性和危險性,但他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則。他認爲,即使在混亂的局勢中,也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名分和道義。 當蒯聵率領軍隊逼近衛國都城時,子路毫不退縮地帶領士兵進行抵抗。有人勸說子路放棄,認爲這場爭鬥勝負難料,何必爲了一個並不確定的結果而冒險。但子路堅定地回答道:“君子行事,必也正名。衛國如今面臨如此局面,我怎能不挺身而出,維護正統和道義?” 在激烈的戰鬥中,子路最終寡不敵衆,身受重傷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,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氣節,堅守着他所信奉的名分和正義。 子路的行爲雖然沒有改變衛國的局勢,但他的精神卻被後世銘記。他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“必也正名”的深刻內涵,即在任何情況下,都要遵循正確的名分和原則,不能違背道德和倫理。 這則成語故事也提醒着我們,在生活中,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和誘惑,都要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底線,按照正確的名分去行事,不做違背良心和道義的事情。正如子路一般,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,也要捍衛那一份正義和名分。歷史上,許多仁人志士都爲了正義和名分而不懈奮鬥,他們的事蹟成爲了我們前行道路上的明燈,激勵着我們不斷追求真理和正義。

必也正名-成語圖片

必也正名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