蔽聰塞明

成語拼音

bì cōnɡ sè mínɡ

蔽聰塞明成語解釋

蔽遮;聰聽覺靈敏;明香得清楚。掩住耳朵,擋住眼睛。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。

典故出處
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·病後雜談》二、是對於現實要‘蔽聰塞明’,麻木冷靜,不受感觸,先由努力,後成自然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總是固執己見,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,簡直是蔽聰塞明,這樣下去很難取得進步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雲國。雲國的國王名叫雲逸,他原本是一位聰慧且有遠見的君主。 在雲逸統治的初期,他廣納賢才,積極聽取各方的建議,國家在他的治理下繁榮昌盛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雲逸慢慢發生了變化。一些心懷叵測的大臣爲了謀取私利,開始不斷地阿諛奉承雲逸,對他說盡各種好話。雲逸在這些奉承聲中漸漸迷失了自我,他開始覺得自己無所不能,無需再聽取其他人的意見。 就這樣,雲逸逐漸變得驕傲自滿,對於那些真誠進諫的忠臣,他開始不耐煩,甚至覺得他們是在故意找茬。慢慢地,他將那些敢於直言的大臣疏遠,而那些善於諂媚的人則圍繞在他身邊。雲逸開始蔽聰塞明,對國家真實的情況視而不見,對百姓的疾苦充耳不聞。 有一位老臣名叫李忠,他看到國家正在走向衰敗,心急如焚。他多次冒死進諫,希望雲逸能夠醒悟。他引用歷史上那些因爲君主昏聵而導致國家滅亡的例子,苦口婆心地勸說雲逸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重新重視大臣們的意見。然而,此時的雲逸已經完全聽不進去了。他怒斥李忠,說他是故意擾亂人心。 由於雲逸的蔽聰塞明,雲國開始出現各種問題。百姓生活困苦,盜賊四起,周邊的國家也察覺到雲國的虛弱,開始蠢蠢欲動。終於,一場嚴重的危機爆發了。鄰國趁機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,雲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有效的治理,戰鬥力大不如前,節節敗退。 雲逸此時才如夢初醒,但爲時已晚。他後悔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爲,後悔自己蔽聰塞明,沒有聽取忠臣的建議。然而,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。最終,雲國陷入了困境,曾經繁榮的國家變得一片狼藉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作爲領導者或者個人,都不能蔽聰塞明,不能被虛假的表象和奉承所迷惑,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,廣泛聽取各方的意見,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,避免重蹈覆轍。正如《貞觀政要》中所說:“兼聽則明,偏信則闇。”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,不要陷入自我封閉和盲目自信的陷阱,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聲音和觀點,才能不斷進步,走向成功。

蔽聰塞明-成語圖片

蔽聰塞明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