蔽明塞聰

成語拼音

bì míng sè cōng

蔽明塞聰成語解釋

蔽遮;聰聽覺靈敏;明看得清楚。矇住眼睛不看,堵塞耳朵不聽。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。

典故出處

宋·曾鞏《洪範傳》夫然,故蔽明塞聰,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對於他人的意見和建議,他總是充耳不聞,簡直就是蔽明塞聰,這樣下去如何能進步?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,曾有一位國王。這位國王初登王位時,也有着滿腔的抱負和治國的熱情。 一開始,國王廣納賢才,積極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,國家也呈現出一派繁榮之象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國王身邊漸漸聚集了一些善於阿諛奉承的臣子。這些臣子爲了自己的私利,不斷地在國王耳邊說着諂媚之言,誇讚國王的英明神武,讓國王漸漸迷失在這些虛假的讚美聲中。 慢慢地,國王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地去了解民間的真實情況,對於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,他開始覺得厭煩,認爲他們是在故意挑刺。那些阿諛奉承的臣子們則趁機進讒言,使得一些忠臣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和貶謫。 就這樣,國王如同被矇蔽了雙眼、堵塞了耳朵一般,沉浸在自己營造的虛幻世界裏。國家的真實情況他不再知曉,百姓的疾苦他也不再關心。 有一次,國內發生了嚴重的旱災,百姓們顆粒無收,生活陷入了絕境。然而,那些奸臣們卻對國王隱瞞了這一情況,反而繼續編造着虛假的繁榮景象讓國王相信。 直到有一天,一位曾經被國王疏遠的老臣,冒着極大的風險闖入王宮,當面指出了國王的錯誤。他引經據典,講述了歷史上那些因爲被矇蔽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,希望國王能夠幡然醒悟。國王在震驚之餘,終於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。 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蔽明塞聰的道路上走了太久,差點將國家帶入萬劫不復之地。於是,他痛定思痛,重新廣開言路,疏遠那些奸臣,召回曾經被冤枉的忠臣。在國王的努力下,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,又走上了正軌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作爲領導者或者個人,都不能讓自己陷入蔽明塞聰的境地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,客觀地看待事物,只有這樣,才能避免因爲自我矇蔽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。

蔽明塞聰-成語圖片

蔽明塞聰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