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重就輕
成語拼音
- bì zhòng jiù qīng
避重就輕成語解釋
- 指回避重的責任,只揀輕的來承擔。也指回避要點,只談無關緊要的事情。
典故出處
- 唐·李林甫《唐六典·工部尚書》技能功巧者,不得隱巧補拙,避重就輕。”宋·劉摯《侍御史黃君墓誌銘》民始不以多男爲患,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。”
成語典故
- 恐將來弄出大禍,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參的,倒是避重就輕的意思,也未可知。★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一百二回
成語造句
- 在面對這個重要的問題時,他總是閃爍其詞,試圖避重就輕,讓人難以得到確切的答案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裏,有一位官員叫李明。李明爲人精明,但卻常常在處理事務時耍些小聰明。
當時國家正面臨着一系列的問題,比如邊境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,國內民生也有諸多困境需要解決。一次,國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如何應對邊境的危機。其他大臣們紛紛提出各種加強軍事防禦、積極備戰的策略,大家都深知這場危機的嚴重性和緊迫性。然而,李明卻站出來說道:“陛下,臣以爲當下最要緊的是解決國內一些百姓的小糾紛,比如那些日常的爭吵和矛盾。至於邊境問題,也許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嚴重,我們可以先放一放。”他這明顯就是避重就輕,試圖避開棘手的邊境危機,而選擇去處理一些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小事。
國王聽了李明的話,皺起了眉頭,說道:“李明,你可知道邊境的安穩對於國家意味着什麼?那些百姓的糾紛固然需要解決,但此刻邊境危機纔是重中之重。”其他大臣也紛紛對李明的這種態度表示不滿。
但李明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,還列舉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例子來試圖說服國王。就這樣,因爲李明的避重就輕,使得國家在應對邊境危機上耽誤了不少時間和機會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邊境的局勢越發嚴峻,外敵的侵擾越來越頻繁,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。百姓們怨聲載道,國王也對李明的行爲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。
最終,國王撤了李明的官職,並對其他大臣們說道:“我們在面對問題時,絕不能像李明這樣避重就輕,而應該勇敢地去面對真正重要的挑戰,否則將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。”這件事情也讓整個國家吸取了教訓,明白了在面對困難時,必須要分清主次,不能避重就輕,只有這樣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,人民才能安居樂業。從此,這個國家的官員們在處理事務時都更加謹慎,不再犯類似的錯誤。而“避重就輕”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,時刻提醒着人們要正確對待問題,切不可逃避重要的事情而選擇去處理那些無關緊要的。
避重就輕-成語圖片